【编者按】自2021年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每周推出碳中和周报,用文字持续记录“双碳”领域每一个重要决策的诞生过程和各行各业各地扎实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脚步。迄今,碳中和周报已累计发行126期。
2023年,通过50多篇碳中和周报,累计超12万字,我们记录了过去一年碳中和领域的一系列大事件。
2024年春节开年,21世纪经济报道将2023年碳中和12万字记录,分成碳中和政策周报和绿色金融周报两大类,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整理成2023年季度汇编,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留下宝贵的印记。
2023年4月3日,在平安银行联合平安证券举办的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研讨暨发布会上,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围绕“双碳”实现路径以及碳市场顶层设计发表讲话时表示,在碳中和情景下,我国能源排放将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2060年占比将达65%,未来随着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总量控制,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呈不断上升的态势,从政策干预的视角看,要求有不断升高的碳价促进能源经济低碳转型。
通过碳市场总量设定,碳市场可以直接控制国家碳排放总量走势,碳市场形成的碳价在经济体内传播具有溢出效应,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的激励。今后,我国将夯实碳市场运行和监管的法律基础和数据质量基础,分步骤扩大行业覆盖和市场交易主体,优化配额分配方法和交易产品创新,构建全球样板碳市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市场可以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中国碳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一方面需向相对成熟的全球典型碳市场汲取经验,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脱离自身国情和实践经验,
2023年4月4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启动会。会议指出,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为进一步筑牢油气供给安全底线,必须“开源”“节流”同步推进,多措并举增加油气供给。
一方面,加快进军“深海、深层、非常规”领域,持续提升老油气田采收率,保持勘探开发力度强度不减。另一方面,要围绕“油气上游领域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费大户”想办法出措施。各油气开发企业,要会同新能源、电力企业,紧密结合油气生产实际,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坚定不移推动油气增产增供,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油气上游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上升态势明显,但在可再生能源有能力挑大梁之前,油气仍然不可或缺。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能使其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
2023年4月5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于人民日报发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一文。他表示,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可持续发展来解决。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认为,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还要在更短时间内把污染、排放控制住、降下来,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他表示,“面对共同挑战,世界各国应加强对话合作,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携手呵护好人类唯一的地球家园。”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面对共同挑战,中国正在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基于自身丰富的气候治理实践,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模式十分重要。
2023年4月7日,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3)在北京开幕,《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发布。
白皮书显示,我国新型储能继续高速发展买球网站,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41%。2022年新型储能新增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7.3GW/15.9G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200%,能量规模同比增长280%。在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比重达97%。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关键在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储能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技术,随着能源转型深入推进,储能在支撑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将愈发突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型储能是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目前规模增长趋势强劲,但未来依然要强化规划引导,推动相关技术进步。
2023年4月7日,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两国元首同意尽快召开新一届中法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确定双边科学合作和促进碳中和科技合作的“中法碳中和中心”的重大方向。
中法两国希望通过中法科研伙伴交流计划(休伯特•居里安-蔡元培合作计划)等促进科研人员交流。双方愿继续实施“中法杰出青年科研人员交流计划”,加强两国青年科研人员交流,推动优先领域合作和开展联合研究活动。声明还提到,中方将出席2023年6月在巴黎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融资契约峰会,法方将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双方在声明中重申各自碳中和/气候中和承诺。法方承诺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中方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两国将采取政策和措施,落实根据《巴黎协定》目标已确定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双方表示,将支持促进和发展有助于生态转型的融资,鼓励各自金融部门(包括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人和所有人)统筹业务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循环经济、管控和减少污染或发展蓝色金融等方面的目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应对气候变化,中法两国基于自身国情开展更多技术和项目交流,积极分享低碳发展经验。通过进一步发掘交流机遇,两国在碳中和领域彰显大国担当。
2023年4月10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绿色数据中心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以下简称《需求标准》)。
《需求标准》指出,采购人采购数据中心相关设备、运维服务,应当有利于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按照《需求标准》实施相关采购活动。
采购人应当加强采购需求管理,根据《需求标准》提出的指标编制数据中心相关设备、运维服务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文件,并在合同中明确对相关指标的验收方式和违约责任。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标准有助于实现数字产业领域“双碳”目标全覆盖,大大提高数字企业的节碳减排意识。
2023年4月10日,中国石化宣布,“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我国氢气长距离输送管道进入新发展阶段。
中国石化“西氢东送”管道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点位于北京市的燕山石化,全长400多公里,是我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管道建成后,所输绿氢将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大大缓解我国绿氢供需错配的状况,对今后我国跨区域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具有战略性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我国能源转型升级。
“西氢东送”管道规划经过内蒙古、河北、北京等3省(区市)9个县区。管道一期运力10万吨/年,预留50万吨/年的远期提升潜力。同时,将在沿线多地预留端口,便于接入潜在氢源。未来,将依托“西氢东送”管道建设支线及加氢母站,积极助力京津冀地区实现“双碳”目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过管道把绿氢运送到市场需求旺盛的东部地区,不仅能体现较高经济性,也适应我国能源分布特点,助力实现清洁能源有效配置。
2023年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三大目标。一是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7.5亿吨标准煤左右,能源自给率稳中有升。原油稳产增产,天然气较快上产,煤炭产能维持合理水平,电力充足供应,发电装机达到27.9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36万亿千瓦时左右,“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3.1亿千瓦左右。二是结构转型深入推进。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3%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1.9%左右,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3%。稳步推进重点领域电能替代。三是质量效率稳步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低2%左右。跨省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合理区间,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持续保持合理水平。新设一批能源科技创新平台,短板技术装备攻关进程加快。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当下全球能源市场更加严峻复杂和动荡,能源转型是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稳步推进能源转型需要“保供稳价”作为基础,将能源安全保障放在首位。
2023年4月18日,欧洲议会批准了“Fit for 55”2030一揽子气候计划中数项关键立法,包括改革碳排放交易体系(ETS)、修正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相关规则以及设立社会气候基金。上述法案由欧洲议会批准后,需再经欧洲理事会确认,才能最终生效。
该法案提高了目标,即到2030年,ETS涉及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较2005年的水平削减62%,较此前欧盟委员会提议的目标高出一个百分点。
CBAM涵盖的产品包括铁、钢、水泥、铝、化肥、电力、氢气以及特定条件下的间接排放。这些产品的进口商必须支付生产国支付的碳价格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碳配额价格之间的差价。该法案还计划在2026-2034年间,逐步削减免费发放的碳排放额度。
此外,欧洲议会宣布,计划在2026年设立欧盟社会气候基金(SCF),以确保气候转型公平和社会的包容性。受能源和交通资源匮乏影响的弱势家庭、小微企业和交通用户将从中受益。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CBAM覆盖的商品包括铁、钢、水泥、铝、化肥、电力、氢以及在某些条件下的间接排放等,这势必影响到我国出口欧盟的产品,相关出口企业的成本或将上升,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应对。
2023年4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案例解读》第二、三章部分,再次指出新能源企业的不合理投资成本。当下,风光等新能源已步入平价时代,制造业、EPC、运维等各环节的成本越发透明,全产业链的收益水平也逐步趋微。故《实施方案》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新能源企业的不合理投资或成本”,即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费用外,各级地方政府不得另行设立名目收取费用,也不得强制企业以捐赠等名义收取费用,这将推动开发建设环节的成本回归理性。
《实施方案》围绕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在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高配电网接纳能力、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应科学确定新能源“1+N”开发模式,规范市场化配置资源条件,按政策规定实事求是提出合理诉求。
2023年4月1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孟玮通报发用电情况。
从发电量看,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2.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3月份发电7173亿千瓦时,增长5.1%,其中,火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别增长9.1%、4.6%、0.2%、13.9%。
从用电看,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6%。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5.9%,其中,一产、二产、三产用电量分别增长17.1%、6.4%、14.0%,居民生活用电量下降5.7%;全国17个省(区、市)用电增速超过6%,西藏、广西、甘肃、吉林、海南、青海、宁夏、内蒙古、上海9个省(区、市)增速超过10%。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用电量是观察经济的一个风向标,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各个领域都出现明显回暖迹象。不过,从用电量也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的用电量增长有较大差异,其中二产用电量增速较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二产尤其是工业经济仍有较大回暖空间。
2023年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发布通知,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指南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碳减排标准子体系、碳清除标准子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4个一级子体系,并细分为15个二级子体系、63个三级子体系。该体系覆盖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满足地区、行业、园区、组织等各类场景的应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双碳”目标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因此相关标准的领域和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一些既有重要指标的要求也要提升,这些将深刻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
2023年4月25日,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理事会的表决是立法程序中的最后一步,这也表明碳关税已经走完立法程序,正式通过。
当日与CBAM同时通过的还有4个与碳市场相关的立法,其中最重头的是对欧盟碳市场(ETS)指令的修订,其他是:设立社会气候基金的法规、海运船舶排放的MRV规则的修订、航空业相关的碳市场规则的修订。可能还会有一个签字仪式,然后这些法案的全文就会刊登在欧盟的官方公报上(Official Journal)。
抓紧走完立法程序可能是因为欧盟在制定后续的执行细则方面承受了比较大时间压力。根据CBAM的法案文本,从今年10月1日起,出口企业就要开始向欧盟报告排放量。这就需要欧委会提前公布核算方法细则。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关税制造的绿色贸易壁垒将弱化发展中国家产品的价格优势,影响出口。随着出口减弱,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失业、贫困、政府财政收入降低、外汇失衡等问题都将成为政府优先于气候问题亟待解决的事项,导致全球气候加速恶化。
2023年4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召开2023年4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视频会。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局良好,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一季度,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040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989万千瓦,海上风电51万千瓦。截至一季度末,全国风电累计装机达到3.76亿千瓦,同比增长11.8%,其中陆上风电3.45亿千瓦,海上风电3089万千瓦。一季度,全国风电发电量22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5%。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8%,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风电投资完成约249亿元,同比增长15.0%。
会议强调,2月份形势分析会以来,有关单位积极推动第一、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三个清单”整改落实,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部分项目没有编制接入方案、部分送出工程还需进一步加快建设的情况。另外,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套电化学储能调峰设施建设进度较慢。要进一步压实责任,明确整改时限,确保大基地按期建成并网。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要继续加大政策供给,采取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但化石能源、新能源资源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西电东送正是为了解决这种能源资源布局不匹配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的不断下降,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保证能源安全并实现绿色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2023年4月27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3年一季度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解读《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 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介绍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介绍,国家能源局将积极推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根据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政策供给:一是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在积极推进大型基地建设的同时,组织开展“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二是积极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新要求,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扩大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是推动修订可再生能源法,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完善基于绿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可引导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消纳利用,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推动绿证机制得到落实。
2023年4月27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表示,2023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740万千瓦,同比增长86.5%,占新增装机的80.3%。其中,常规水电新增并网121万千瓦,抽水蓄能150万千瓦,风电新增并网104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并网336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并网63万千瓦。
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58亿千瓦,常规水电装机3.68亿千瓦,抽水蓄能装机4699万千瓦,风电装机3.76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2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19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2023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59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3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8%。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今年以来,国内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巩固传统能源供应“压舱石”的同时,绿色低碳转型跑出加速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发电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17、北京绿交所:CCER注册登记系统及交易系统上线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公布全国温室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交易系统安全测试服务项目成交结果,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安全测试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安全测试分别以56000元和28000元成交。
202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
2023年4月5日,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局、省气象局、省林草局等八部门,发布《黑龙江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黑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
《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计量、标准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到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碳排放技术和管理标准基本健全,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完成不少于25项地方标准制修订,发布实施不少于15项计量技术规范。到2030年,标准化工作重点实现从支撑碳达峰向碳中和目标转变。到2060年前,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023年4月1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与雄安新区管委会在雄安新区同18家中央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表示,希望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一如既往支持河北发展,引导央企总部和二三级子公司向雄安新区及河北其他地区疏解转移,深化空天信息、智慧城市、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央企更多创新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
2023年4月17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河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河南省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00万吨标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16%左右;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发电量比2020年“翻一番”;生物天然气年产量“翻一番”;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2.2%以上,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达到25.9%以上;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300万吨标准煤以上。
《规划》分品类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在风能、太阳能利用上,将平原风电、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主要发展模式,规划实施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打造建设沿黄绿色能源廊道。在生物质能利用上,推动多元化梯级利用,引导纯发电项目进行热电联产改造,推动生物质天然气、液体燃料等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在地热能利用上,以中深层供暖为主要形式,打造四个千万平方米级地热能供暖集中连片示范区。在氢能发展上,以“应用引领、产业支撑、保障供应、构建生态”为路径,依托郑州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
1、2023年彼得斯堡气候对线年彼得斯堡气候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和COP28候任主席、阿联酋工业和创新部长苏尔坦担任会议共同主席。来自欧盟和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埃及、印度、巴西、沙特、印尼、古巴等30多个国家地区的部长和代表以及气候公约执秘出席会议,就公正能源转型,减缓、适应、资金、损失和损害等COP28重点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德国总理舒尔茨、副总理哈贝克出席会议并致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视频致辞。中国参会代表团由生态环境部和外交部组成,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率团与会。
COP28将于今年年底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大会将对世界各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首次盘点。
2023年5月6日,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中央企业应当积极利用债券市场注册制改革、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债券品种创新等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碳中和碳达峰债券、乡村振兴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创新品种,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管理办法》旨在健全中央企业债券发行管理体系,提高债券发行审批效率,加强债券全流程管控,有效防范债券违约风险买球网站,利用债券融资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2023年5月8日,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有关事宜的公告》。公告指出,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的汽车。生产日期以机动车合格证的车辆制造日期为准,且合格证电子信息应于2023年7月1日0时前完成上传;进口日期以货物进口证明书签注运抵日期为准;销售日期以机动车销售发票日期为准。
公告指出,针对部分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即RDE试验)报告结果为“仅监测”等轻型汽车国六b车型,给予半年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2023年12月31日。此外,汽车生产、进口企业作为环保生产一致性管理的责任主体,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规定,在车辆出厂或入境前公开车型排放检验信息和污染控制技术信息,确保实际生产、进口的车辆符合要求。相关认证机构应依据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颁发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此举为执行《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8352.6—2016)和《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7691—2018)相关要求,落实助企纾困、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相关政策。自2023年7月1日起,所有“仅监测”车型不能继续生产及销售,所有生产及销售的轻型汽车RDE试验结果均应为“满足标准限值”。
2023年5月13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施6项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对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三类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碳汇计量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作出规范,用于指导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业务工作。2021年,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组织启动了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试点工作;2022年,又启动了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试点工作,历时近两年编制完成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试行)。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对3类蓝碳生态系统的调查内容、碳储量计算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填补了蓝碳生态系统业务化调查监测技术规程的空白,为摸清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和碳汇潜力,充分发挥海洋的固碳作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技术是发展的动力和创新力,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填补了当下空白,使得蓝碳生态系统业务化调查监测技术有章可循。
2023年5月15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发布最新一期《净零追踪报告》。
MSCI预计到2026年10月,上市公司将耗尽它们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C以内的全球排放预算份额,较此前MSCI在2022年10月公布的预测期限提前了两个月。报告进一步显示了企业所作承诺的范围,尽管自愿性和强制性的公司气候披露标准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生效,但在所有公开发布的企业气候承诺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0%)旨在实现净零排放。对于试图评估这些公司并从而将气候因素纳入投资组合决策的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有所提高,超过三分之一(35%)的上市公司目前有披露来自供应商或客户使用其产品而产生的排放,比去年10月提升了5个百分点。
上市公司是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必须积极实现相关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企业力量。
6、中国海油:香港LNG项目实现首船卸料和管线日宣布,由公司旗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工程”)负责工程总承包的世界最大海上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香港LNG项目实现首船卸料和管线通气,标志着近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规模最大的海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高香港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对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香港LNG项目是在《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发展框架下投资建设的大型海上能源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一座导管架形式的双泊位海上LNG接收站码头、一座陆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两条海底管道。LNG运输船在码头卸料后进行储存再气化后,通过海底管道对接香港两座大型发电厂,为香港提供稳定、清洁的发电燃料。
2023年5月16日,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指出,全国碳市场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的建设运行,形成了涵盖配额分配、数据管理、交易监管、执法检查等全流程的框架制度,基本打通了各关键环节。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截至2023年5月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4亿吨,累计成交额107.2亿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情况符合全国碳市场基本定位,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下一步,环境部将持续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各项工作。一是持续完善制度机制,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尽快出台,持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构建以《条例》为法律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二是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坚持对碳排放数据造假“零容忍”的态度,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与日常监管机制,以及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三是有序扩展市场功能,研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四是提升市场主体综合能力,组织举办系列专题培训班,就平台应用、配额分配、核算报告和核查技术规范等工作要求,对相关单位等开展全方位培训。
2023年5月16日,欧盟宣布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碳关税)法案文本在欧盟公报(Official Journal)上正式发布。CBAM将在欧盟官方公报发布后的第二天正式生效,也就是5月17日。与CBAM一起公告的,还包括欧盟碳市场(EU ETS)改革指令等其他四项重要的碳市场法规。这一决定标志着欧盟碳关税已正式立法,并走完所有程序。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气候行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CBAM的实施也将在欧盟内部和国际贸易中引发广泛影响,同时有望促进全球减排和实现气候目标的进程。
2023年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指出,提升新建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将智能有序充电纳入充电基础设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功能范围,鼓励新售新能源汽车随车配建充电桩具备有序充电功能,加快形成行业统一标准。
意见指出,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针对农村地区消费者特点,通过差异化策略优化配置,开发更多经济实用的车型,特别是新能源载货微面、微卡、轻卡等产品。健全新能源二手车评估体系,对新能源二手车加强检查和整修,鼓励企业面向农村地区市场提供优质新能源二手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从产业和环境多方面发力,新能源汽车下乡可以推动乡村绿色化建设,从基层减少碳排放。
海油观澜号位于距海南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装机容量7.25兆瓦,由风力发电机、浮式基础、系泊系统和动态缆组成。整体高度超200米,吃水总重达11000吨,通过9根锚链系泊固定在水深120米的海洋深处。其产生的绿色电力通过1条5公里长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全部用于油田群生产用电,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据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文昌13-2油田总监唐新国介绍,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米的浮式风电平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推动我国深远海浮式风电在核心技术、大型海上安装装备以及产业链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在微电网的稳定运行,打造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指南》指出,到2025年,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针对低碳技术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工业领域行业发展需求,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核算与核查、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加快研制碳排放管理与评价类标准,推动工业领域深度减碳,引导相关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工业领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的重点对象,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指南》为推动工业领域深度减碳,加速低碳零碳之路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指引。
2023年5月23日,生态环境部公布排污许可领域4个典型案例,涉及排污单位以欺骗手段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擅自改变管理类别无证排污、生产经营场所发生变化或者污染物排放种类增加,未依法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等违法行为,并对办理相关案件的广东省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浙江省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上海市奉贤区生态环境局提出表扬。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限制排污是减排的直接方法,任何排污单位不得以欺骗手段申请排污许可,法律应该为生态保护做好最后的限制工作。
《征求意见稿》指出,豁免部分分散式风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在现有许可豁免政策基础上,将全国范围内接入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的分散式风电项目纳入许可豁免范围,不再要求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
《征求意见稿》调整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机组)许可延续政策。不再开展水电机组许可延续工作。水电机组申请电力业务许可证时,不再登记机组设计寿命。对于达到设计寿命的风电机组,按照《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及时开展安全性评估工作,经评估符合安全运行条件的,按照《电力业务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申请许可延续;未开展安全评估或评估结果不符合安全运行要求的,注销(变更)电力业务许可证。对于达到设计寿命的生物质发电机组,参照火电机组许可延续政策和标准执行。
卢卫生介绍,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已初步建立起以能效水平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系统梳理了重点领域的节能降碳先进成熟技术装备和改造升级重点项目,支持了一批骨干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卢卫生说,下一步,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重点任务:一是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完善清单方案。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5个重点行业25个重点领域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印染、化纤、造纸3个行业,增加乙二醇等11个重点领域,加快开展节能降碳工作。二是严格能效管理,加快实施分类改造。一方面,要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另一方面,要推动实施改造升级。三是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四是加强政策协同,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强化能效监督考核,有效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2023年5月26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办的“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暨第三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致辞时表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取得显著进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国将继续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定位,坚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强调,要大力推动各行各业绿色低碳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落地应用,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与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建、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呼吁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聚焦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支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支持,与各有关方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2023年5月27日,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雨东在中关村论坛上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从三个方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一是统筹协同相关部门以及地方低碳科技创新部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促进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二是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加大对低碳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低碳科普;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新动能。
2023年5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10.51℃,较常年(1991-2020年)平均值偏高0.62℃,为1951年以来历史次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1991-2020年)平均值偏少5.0%,为2012年以来最少。
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1年下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1年下降0.1%。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全国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其中,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草原植被碳储量7.20亿吨。林草植被年固碳量3.49亿吨,年吸收二氧化碳当量12.80亿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去年中国万元GDP碳排放、能耗继续下降,反映了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随着“双碳”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生产与消费两端同时发力减排,能源转型不断加速,未来中国碳排放与能耗将进一步下降。
公报显示,2022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比上年减少0.17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减少15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减少1112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铁路作为交通主体,是碳排放的重要主体。作为基础设施,目前铁路由于体量大等原因还没有办法实现清洁能源的全面应用,不过铁路能耗减少是能源保护的重要一环。
根据生态环境部下属机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统计,在CCER开放审核的两年时间,总计有1315个CCER项目和7800万吨的CCER获得核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CCER多项工作已有阶段性进展。全国统一CCER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已开发完成,具备接受主管部门验收的条件。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项目应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以测算其实际的减排规模。
2023年5月8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广东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均比2020年下降14%。
方案明确,要聚焦重点全面推行,释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潜力。工业清洁生产方面,一是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二是加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清洁生产评价,三是加快燃料原料清洁替代,四是大力推行重点行业清洁低碳改造。在交通运输清洁生产方面,方案提到,要大力推广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及货运配送车辆电动化替代,提高城市公交、出租车、城市配送、邮政快递、机场转运、铁路货场等电动新能源运输工具的比例。有序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稳步推动电力、氢燃料车辆对燃油商用、专用等车辆的替代。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和燃气汽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推行清洁生产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3年5月1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甘肃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目标是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力争实现碳达峰目标。
甘肃推出碳达峰十大行动,其中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持续推进陇东、河西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到2030年,力争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3亿千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甘肃是可再生能源大省,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很早就开始了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甘肃碳达峰方案立足新能源优势,提出新能源装机量突破1.3亿千瓦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碳达峰,同时绿色电力外送也将助力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绿色化转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全球红树林面积仍以每年0.7%的速率减少。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利用碳交易机制激励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已成为国际组织及其分布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路径的重要选择。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持续发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能力意义重大
该方法学以自愿碳标准(VCS)管理委员会备案的最新版REDD+方法学为主体框架,在参考VCS REDD+方法学相关模块和工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优良做法指南》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借鉴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和Plan Vivo标准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做法,结合我国红树林保护经验,经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方反复研讨后编制而成
《方案》提出全面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十四五”期间,新增绿色建筑5亿平方米以上,到2030年,星级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以上。同时,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十四五”期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3000万平方米,力争到2030年具备节能改造价值和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实现应改尽改。在建筑用能方面,积极发展城镇分布式光伏系统、清洁能源供暖等,逐步建立以电力为主的建筑能源消费体系,到2025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55%。发展应用绿色低碳建材,到2030年,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70%。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城乡建设领域是碳达峰重点领域之一。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节能减碳,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2023年6月1日,在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中国海油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远、在海床800米底下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这是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
每年封存量达30万吨,总计超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这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领域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所在海域平均水深约80米。中国海域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地层圈闭多,具备封存二氧化碳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碳封存技术的应用很好地缓解了碳污染,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投用助力碳中和,为环境保护再添助力。
2023年6月2日,由国家能源局主办,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能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仪式在京举行。《蓝皮书》全面阐述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理念、内涵特征,制定“三步走”发展路径,并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兵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发布《蓝皮书》。
《蓝皮书》提出,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锚定“3060”战略目标,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3、国际航协发布2050年净零碳排放系列路线年净零碳排放系列路线图,该路线图主要采用三种方法研究制定。
二是从多个维度研究,从飞机技术、基础设施、运营、金融和政策五个维度按三类路径研究脱碳举措。其中,政策、金融路线图涵盖全部路径,飞机技术路线图涵盖前两类,基础设施路线图涵盖后两类,运营仅涵盖第一类。三是采用建模工具开展场景研究。利用英国伦敦大学航空运输系统实验室的航空综合模型(AIM)建立十种场景,计算每种技术可能的碳减排量,并提交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英国航空技术研究院、德国宇航中心、空客、波音、通用电气、克兰菲尔德大学等17家机构的专家评审。该路线图包括飞机技术路线图、基础设施路线图、运营路线图、金融路线届大会通过了“至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但缺乏详细技术路线和可行的时间表,国际航协研究提出具有广泛共识的全方位路线图,能够提供关键细节指导。
2023年6月5日是环境日,在六五环境日当天,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印发了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以下简称新“公民十条”),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解答了本次规范修改的背景、意义以及修订的原则和主要思路。并详细阐述了本次修订的主要变化:引导公众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目标更加明确;结合公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规范作出相应修改;响应国家全面节约和绿色消费号召,差异化引导公众行为;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修正规范内容。
修订后的新“公民十条”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等的理念,将全面深入引领公众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生态环境行为,增强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自觉。
2023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能源法草案。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节约用水条例。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修正草案、国家公园法草案。预备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预备修订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
法律是规制的底线要求,加速碳排放立法可以提高社会各部门对碳排放问题的重视程度,能够更好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3年6月8日,结合“2023消费提振年”工作安排,商务部统筹开展“百城联动”汽车节和“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
商务部将于近期组织“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启动仪式,并指导各地在全国千余个县(区)、万余个镇(乡)开展新能源汽车“大篷车”进农村等形式多样的新能源汽车促消费活动,掀起覆盖县乡、亮点纷呈的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热潮。推动完善农村充电基础设施。积极协调推动完善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依托县乡商业网点、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合理推进农村集中式公共充电桩场站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充电桩建设用地、电网支撑等保障工作。
新能源汽车下乡不仅仅是促消费,更是加快农村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和应用,更好促进能源迭代,加速新能源市场发展。
2023年6月12日,轻工联制定印发《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双碳”工作为总牵引,围绕“效率提升、结构优化”,提出“6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9项重点行业达峰行动”,绘制了轻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线碳中和课题组快评: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有关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围绕能源生产、供应和使用各环节,扎实做好能源保供和能源转型发展各项工作,确保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平稳有序供应。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做好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工作,对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民生用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极端气候频繁影响下,能源电力供应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北京时间2023年6月14日,欧洲全体议会通过了欧盟新电池法规。新法规充分考虑了电池技术的发展和未来挑战,涵盖了电池从设计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和要求,主要的措施包括:电动汽车 (EV) 电池、轻型交通工具 (LMT) 电池(例如电动踏板车和自行车)以及容量超过 2kWh 的可充电工业电池的强制性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优化家用电器中的便携式电池设计,使消费者自己可以轻松拆卸和更换;为LMT电池、2kWh以上工业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电池建立数字电池护照;除中小企业以外,对所有经济运营商的尽职调查政策;更严格的废物收集目标;用于新电池的制造的最低回收料占比。从目前有限的披露内容来看,电池回收效率,关键金属回收率,回收材料最低使用比例等要求和2022年12月欧洲议会和理事会达成临时政治协议时的内容并没有变化。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欧盟新电池法规通过,将会对电池进行更加细化的管理,对于电池生产的碳排放和回收材料占比都有更严格要求,相关行业企业需要引起重视。
2023年6月14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赴北京绿色交易所开展调研座谈,会议听取了全国CCER市场建设进展等工作汇报。李高强调,自愿减排市场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各参与方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团结协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做好支撑,为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2023年6月16日,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第一次工作会议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顺利召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传达了生态环境部关于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工作的有关要求。中环联合认证中心介绍了钢铁企业纳入碳市场的设施与企业边界、排放工序及排放量范围等方面的初步考虑。大家一致认为,明确钢铁分工序配额分配与核算边界,研究二次能源(如高焦转煤气)在排放量核算中的处理方式是亟需突破的首要问题。严刚在总结时针对钢铁行业的核算边界、配额分配、核算报告、核查技术等关键问题指明了研究方向,明确了行业评估、国际/国内试点经验总结、数据基础评估、配额分配方案、核算报告指南、核查技术要点及路线个专题的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
《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大中型以上城市经营性停车场具备规范充电条件的车位比例力争超过城市注册电动汽车比例,农村地区充电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快慢互补、智能开放,充电服务安全可靠、经济便捷,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完善,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技术装备和科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迅速增长,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推广将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撑。
2023年6月2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延续和优化将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交通领域低碳发展。
2023年6月21日,工信部印发通知,确定国家工业节能监察任务企业4391家。据介绍,其中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能效专项监察1891家,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专项监察242家,绿色工厂和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能效专项监察2125家,2022年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监察133家。
工信部对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强化责任落实、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工作进度等三项工作要求。原则上“十四五”前三年应对本地区上述行业企业实现节能监察全覆盖。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举将有利于形成法律法规约束、 政策标准支撑、企业主动节能、节能监察保障的工业节能监察实施机制,为实现工业节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监督能力。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2023年6月29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有利于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3年6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印发《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其中指出,提升高频高速印刷电路板及基材、高效光伏电池材料、锂电关键材料、电子浆料、电子装联材料等电子材料性能,提高元器件封装及固化、外延均匀、缺陷控制等工艺水平,加强材料分析、破坏性物理分析等分析评价技术研发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在相关行业中的应用。
热文排行1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以二次创业奋进姿态 大干十二年 再造新广州2韶关市委书记陈少荣:“一天当作两天用、三年事情两年干”3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坚决在新时代走在前列 新征程勇当尖兵在线买球在线买球在线买球
Copyright © 2002-2023 买球网·365(中国)官方网站入口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辽ICP备150149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