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春意盎然、绿满神州的美好时节,我们非常荣幸地与各位领导、嘉宾相聚在北京*中心大酒店。刚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先生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下面,我就*的*港和新能源开况向各位领导和嘉宾作详细介绍。
*港位于*省*市*县海岸线海里,是*口北翼最重要的深水海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现,到20*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港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组合港的重要一翼,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支撑,作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港开发建设不仅战略意义巨大,而且投资商机无限。
从自然条件来讲,*港的建港自然条件与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基本相近,都是淤泥质海岸,也同样是离岸式海港,港口的等级规模、岸线使用条件也是同等的。
从港口等级来讲,*港主航道是三万年前古*的入海通道,平均水深达长期稳定在-17米以上,不需疏浚就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稍加疏浚可具备30万吨级航道条件,是长三角北翼、也是整个*从*到*口近千公里海岸线万吨级深水海港的理想港址。
从区域位置来讲,*港与**同处*入海口的两侧,与*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港“三靠”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是靠*,已融入*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二是靠*,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动;三靠市场,腹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从资源优势来讲,*港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临港工业土地资源丰富。*港规划建设两条通江运河和一个平原水库,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充沛的淡水资源。*港海域面积大,环保空间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港规划建设的lng电厂、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为*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教育基础雄厚,高考成绩连续15年保持*省第一,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近30所,每年可为地方提供技工万人以上。*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全国万人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也是*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来港兴业有着可靠的安全保障。总之,*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港产业定位已经明确,根据国家交通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港区总体规划》和中咨公司的研究成果,*港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出江入海的大通道、*国际航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组合港。
在岸线利用规划上,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思路,规划建设两条航道、两个人工岛、两条岛陆通道、三条岸线。两条航道分别是蓝沙洋南航道和蓝沙洋北航道。两个人工岛:一是太阳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为主体;二是金牛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岸线公里。规划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其中10-20万吨级泊位8个,30万吨级泊位2个。
在临港产业规划上,重点发展以能源、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3+1”产业格局,力争用10至20年的时间,努力把*港打造成*沿海重要的冶金基地、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集疏运规划上,一是疏港铁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海洋铁路为新长铁路海安编组站至*港专线段,建成后北可接陇海线,南可经沪宁线、沪杭线、浙赣线进入中国铁路网。二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扬启高速公路经*港由沪崇苏通道接*浦东。另一条是锡通高速由无锡经苏通大桥跨江连接*延伸至*港。三是内河航道:规划建设三级和五级两条航道各一条,直通*。
在港城发展规划上,围绕“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全面加快以县城为主体,*港新城区(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和小*新城区为两翼的港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成50万人左右的新型中等海港城市。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乘*新一轮沿海开发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东风,以“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港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目前,*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扶持*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港区域环评获得省环保厅批准,12.6公里的陆岛跨海通道—黄海大桥、1.4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万吨级的重件码头、蓝沙洋南航道已基本建成,并于20*年10月28日实现初步通航。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三通一平”已配套到位,连接陆岛的管线桥工程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区道路工程已实现简易通车,综合商务大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连接县城的*大道已建成通车,*运河、海洋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快速推进。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储气罐基础已完工,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开工建设。新加坡金鹰投资的差别化纤维、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华能国际投资的能源基地、国司投资的煤电一体化等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加快落户之中。总的来说,*港开发建设正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港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港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可投资的推荐项目有四大类:第一类:基础工程项目。一是金牛岛整体开发工程。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建设规模初步拟定为一期10km2、二期15km2。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是30万吨原油码头。在太阳岛北侧拟建30万吨级泊位,南侧建设10万吨级泊位。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三是5万吨级成品油和液体化学品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6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
第二类:园区开发项目。一是*港散货物流园和液体物流园。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散货物流园和1.8平方公里液体物流园区。二是5-10平方公里产业园。采用“区中园”的形式进行产业园成片开发。
第三类: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冷能利用项目。主要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项目为周边的化工园区提供液氮、液氧等原料;利用港口码头物流及lng冷能发展低温粉碎废旧轮胎项目及相关产业;利用lng冷能建设大型冷冻、冷藏库,发展粮食、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以及下游加工产业。二是幕墙材料项目。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幕墙材料进出口仓储区、幕墙材料荒料保税区、幕墙国际石材园区、幕墙金属材料园区等。三是木材加工项目。项目集木材接卸、中转、仓储、加工、制品配送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四是石化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和原油储备基地,主要招商项目有年产30万吨的vcm项目、年产20万吨的醋酸乙烯项目、年产20万吨的eva项目、年产50万吨的苯乙烯项目等。
第四类:新城开发项目。主要项目有:港城五星酒店项目、商业街开发、旅游度假村及居住区项目等。
*拥有充足的风力、生物质、潮汐等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开发前景广阔,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华夏绿色能源第一县”。
瞄准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我县编制了全县新能源产业规划,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秸秆发电产业、生物质燃料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太阳能发电示范产业、潮汐发电产业以及风能制氢、海水综合养殖和新能源观光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至2015年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46亿千瓦时,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县”;率先建成年产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物柴油项目,着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绿色能源之都”和具有示范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在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同时,重点对风电产业和风电产业园进行了详细规划。
在风电产业规划上,*沿海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将以大规模近海风电场开发为起点,构建一个包括风机制造、风力发电、与风电相关的制造产业在内的大风电产业体系。其中,潮间带风电场总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规划为2个区,总面积为940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中i区规划面积为2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ii区规划面积为69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
在风电产业园规划上,规划建设3000亩的风电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兆瓦级风机总装厂及配套设备制造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最终建设成为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基地。
目前,*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成功落户投产,国电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北京华睿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已落户*,已建成投产的风力发电规模达25万千瓦,共装机150台套;在建风电场规模达17万千瓦,共装机114台套;*秸秆发电项目2006年动工建设,20*年6月正式通过验收,成功并网发电。强生集团引进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首条2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月转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创下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与产出比例、批量化生产投产时间四项中国第一。二期投入的两条单体33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月底正式投入生产,年内可形成9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预计三年之内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能力将进入世界前5强。
目前,最适合在我县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风电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总装厂,实行风机设备就地配套,引进风机塔筒厂、风叶厂、电机及控制系统、总装厂及其他修配套服务等项目。二是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规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为250万千瓦;潮间带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三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兆瓦电站,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约5年。四是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项目的条件得天独厚,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2—3年。五是沼气电站项目。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是*的传统产业,可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三、素有富商亲商安商优良传统的魅力*,倾情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
*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的县份,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致力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倾情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港和*新能源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涉港项目,均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服务。
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社会贡献率特大的项目,我们将以个案方式给予更多的优惠。
另外,在*港经济开发区专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所有涉港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对外来项目的审批、建设实行全程式和保姆式的服务。
目前,建筑行业为了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在建筑材料商求节省,在建筑工程进度上力气最快,在施工上争取最大的经济合算。这些却会造成在能源节约上兼顾的少一些,为此出现很多的问题。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将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节能建筑也将变成提高国家甚至是世界知名度的关键性因素。
建筑师从整体规划和设计着手,兼顾当地概括和环境影响,应用当地气候,地形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气温和建筑形状。依据周围植被,合理设计建筑形体。从而实现建筑的节能。
在建筑材料中,节能更为明显。墙体节能取代传统的粘土砖墙,改为复合墙体。除在承重上有所提高外,更是在保温、隔热、隔音方面有了更好的改善,更好的提高了应用功能。门窗方面,从提高保温,隔热和气密性上出发,开发新技术产品,如铝合金断热型材、铝木复合型材、钢塑整体挤出型材、塑木复合型材以及UPVC塑料型材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产品,更是在节能,采光上起到很好的效果。屋顶方面,采用各种自然资源来节约能源,如植被屋顶,蓄水屋顶。现今推崇的应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效果明显。
2 传统意义上的节能措施起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但是造价高,而且仍然是主要应用高新科技而非生态自然来提高节能效果
不可再生资源逐渐在枯竭,这就需要我们应用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新的可再生能源。这方面,人类应经在起步。诸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地热及其他可再生的自然界能源正在进入人们的视线当中,这些能源功能的巨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可用于建筑的许多方面
2.1 太阳能致冷,应用太阳能制冷空调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实现光一电转换,再以电力推动常规的压缩式制冷机制冷;二是进行光一热转换,以热能制冷。前者系统比较简单,但其造价约为后者的3—4倍,因此国内外的太阳能空调系统至今以第二种为主。太阳能致冷的方法有多种,如压缩式致冷、蒸汽喷射式致冷、吸收式致冷等。压缩式致冷要求集热温度高,除采用真空管集热器或聚焦型集热器外,一般太阳能集热方式不易实现,所以造价较高;蒸汽喷射式致冷不仅要求集热温度高,一般说其致冷效率也很低,约为0.2~0.3左右的热应用效率;吸收式致冷系统所需集热温度较低,大约70~90℃即可,使用平板式集热器也可满足其要求,而且热应用较好,制作容易,致冷效率可达0.6~0.7,所以一般采用也多,但设备庞大,影响推广。
2.2 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装置,它的用途广泛,形式多样。人们最常见的一种太阳热水器是架在屋顶的平板热水器,常常是供洗澡用的。其实,在工业生产中以及采暖、于燥、养殖、游泳等许多方面也需要热水,都可应用太阳能。太阳热水器按结构分类有闷晒式、管板式、聚光式、真空管式、热管式等几种。
2.3 太阳房,太阳房是应用太阳能采暖和降温的房子。人们的生活能耗中,用于采暖和降温的能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对于气候寒冷或炎热的地区,采暖和降温的能耗就更大。太阳房既可采暖,也能降温,最简便的一种太阳房叫被动式太阳房,建造容易,不需要安装特殊的动力设备。比较复杂一点,使用方便舒适的另一种太阳房叫主动式太阳房。更为讲究高级的一种太阳房,则为空调致冷式太阳房。
2.4 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是太阳能应用中的重要项目。太阳热发电是应用集热器把太阳辐射能转变成热能,然后通过汽轮机、发电机来发电。根据集热的温度不同,太阳热发电可分为高温热发电和低温热发电两大类。按太阳能采集方式划分,太阳能热发电站主要有塔式、槽式和盘式三类。
2.5 地热发电,买球网站地热发电是地热应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温地热流体应首先应用于发电。 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应用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所不同的是,地热发电不同于火力发电那样要备有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热能。地热发电的过程,就是把地下热能首先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要应用地下热能,首先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应用的载热体,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热水。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和其它特性的不同,可把地热发电的方式划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2.6 地热供暖,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应用方式。因为这种应用方式简单、经济性好,倍受各国重视,特别是位于高寒地区的西方国家,其中冰岛开发应用得最好。该国早在1928年就在首都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热系统,现今这一供热系统已发展得非常完善,每小时可从地下抽取7740t80℃的热水,供全市11万居民使用。由于没有高耸的烟囱,冰岛首都已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无烟的城市”。此外应用地热给工厂供热,如用作干燥谷物和食品的热源, 用作硅藻土生产、木材、造纸、制革、纺织、酿酒、制糖等生产过程的热源也是大有前途的。目前世界上最大两家地热应用工厂就是冰岛的硅藻土厂和新西兰的纸桨加工厂。我国应用地热供暖和供热水发展也非常迅速,在京津地区已成为地热应用中最普遍的方式。
2.7 风力致热,“风力致热”是将风能转换成热能。目前有三种转换方法。一是 风力机发电,再将电能通过电阻丝发热,变成热能。买球网站虽然电能转 换成热能的效率是 100%,但风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却很低,因此从能量应用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二是由风力机将风能转换成空气压缩能,再转换成热能,即由风力机带动一离心压缩机,对空气进行绝热压缩而放出热能。三是将风力机直接转换成热能。显然第三种方法致热效率最高。 风力机直接转换热能也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是搅拌液体致热,即风力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使液体(水或油)变热。“液体挤压致热”是用风力机带动液压泵,使液体加压后再从狭小的阻尼小孔中高速喷出而使工作液体加热。此外还有固体摩擦致热和涡电流致热等方法。
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应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当代建筑师,不应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而忽略了能源的浪费。我们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将节能意识贯穿于建筑设计的整个环节,设计出更多符合设计要求的,高效低能耗的建筑,使建筑理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新能源建筑在祖国大地上蓬荜生辉。
目前,我国大概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截止2030年,这个数字预计在未来还会增长一倍。城市就变成战略节能的重点,它损耗了全球将近一半以上的资源,排出的温室气体占据全球的70%。为解决城市化和人口结构改变产生的巨大挑战,城市住建在提高基础设施效率的同时,需凭借高科技手段,使得城市住建变得更加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成本费用,凭借简单的科学技术来满足于当下的各种需求。我们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可再生资源是有数的,所以需要我们在节能的同时去研发新能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
全球气候出现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所生存空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多,故而,为了缓解温室效应的现象,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已经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水力发电、核能发电、新型生物能源逐渐成为了相关人员新能源研发的重点,如何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更好的对新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也成为了有关人士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将以新能源为研究对象的进行探讨。
水利发电发展的现状:据国家的能源局统计,在2020年的全国发电总量中,水利发电的点亮将占其20%以上。现阶段的水利发电也为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峡水电机组的全部国产化更是在新能源的自主研发中迈出了具有重要作用的一部。
太阳能资源利用的现状:目前我国是太阳能发电的主要国家之一,其拥有的太阳能产业居于世界第一,并且,我国也拥有较为成熟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以及热水系统,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太阳能技术主要集中在电池上,每年光伏发电的电能约占总电量的五分之一。
核能利用的现状:中国核能源开发起步较晚,迄今为止,正在运行的核电站只有16座,是所有核电站拥有国家中最低的,但是正在建设的核电站却有26座,约占世界新建核电站总数的五分之二。
风能利用的现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风能将作为我国常用的新能源之一,现阶段,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85221兆瓦,居于世界第二位。
海洋、生物、页岩气能源的利用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具有中型潮汐发电的技术条件,但是其发电的技术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我国现有的生物质发电主要有农林、垃圾以及沼气发电三种形式。目前,中国页岩气的开发主要在安徽扬子,页岩气的勘测面积已经达到了5200平方千米。
氢能利用的现状:中国早在1960年时就开始对氢能进行研发,而将氢能作为新能源开发则是在1970年开始的,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氢能技术已经列为了2015年的能源规划之中,而现在,氢能更将是我国新能源研发的主要能源之一。
制度并不完善、财政出现偏颇、税收力度不够以及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是新能源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最为关键性的问题,故而,为了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能够更加大科学化、合理化,首先就要对新能源相关的制度、财政以及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是能源二次转换的成本较高,而电网环境则是新能源能够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传统的电网环境影响,新能源的发电并网将具有很大的困难,在加上电网本身的技术不够,所以新能源电网合并的发展受到阻碍。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是造成新能源开发的压力变大的根本性原因,人们对石油能源的额依赖度越来越高,而石油能源的总量却在不停的减少,供给关系的不平衡导致新能源的开发的压力越来越大。能源安全问题已经为新能源的开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过大,这要求中国迫切需要新能源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新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结构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严重是必须要新能源尽快开开采的主要原因,全球的能源危机会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
光伏产业:首先要对光伏产业的规划和战略进行研究,避免政府参与企业的直接决策,大力开发多元化的市场,进一步释放国内的光伏能源的产业市场。风电产业:要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更新现有的风电科研体制,加强风电产业的管理以及加快建设,推行质量认证。核电产业:加大原材料的采购管理,加快产业的进一步推广,完善相应的立法建设。生物质发电以及柴油产业:加强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强政策的研究和落实,全面提高原料收集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保证技术的创新。页岩气产业:政府要加强来源的管理,要对技术进行提升,要对页岩气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氢能产业:除了基本的发展人才、制定目标、制定机构以外,最重要的是要选取具有可再生能力的资源作为氢气的制备技术,以促进氢能产业的多样发展,带动社会向节能环保的方向进行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那种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都要首先要制定一个目标,然后在培养相关的技术人员,然后政府方面要制定健全的法制,最后要努力的发展相关产业的技术,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新能源的发展是现阶段国家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有利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是保护生态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相关的领导人要能够正确、精准的把握好政策的导向,要以提高服务的质量为目的,在实现节能减排以及能源革命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能源的开发进行探讨的,首先是对我国现有能源的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即对水利发电、太阳能资源利用、核能利用、风能利用、海洋、生物、页岩气能源以及氢能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是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即制度并不完善、财政出现偏颇、税收力度不够、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能源二次转换的成本较高;资源供求矛盾突出;能源安全问题;新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结构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严重;全球的能源危机会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最后是对我国新能源开发的产业提出政策新的建议,以为我国的新能源建设提供一些可以作为依据的信息。
[1].新形势下,新能源行业开发路在何方?[J].变频器世界,2012,03:20-21.
[2]李薇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郭立伟.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机理与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4.
摘要: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再三指出: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要大力提倡和扶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最重要的便是大力研究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国煤炭资源总藏量位居世界第一,可釆储量2406亿吨,位居世界第二。煤炭约占我国化石能源的95%和储量约90%。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己查明资源中精查和详查资源只有42%,煤炭供给能力不足。二是经济可采储量少,人均占有量仅145t,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煤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全国煤炭回采率仅30%,小型煤矿回采率仅15~20%,与国外85%的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四是我国煤炭超过60%的产量用于发电,即世界每使用3t煤,其中就有1t是在中国烧掉的。
而燃煤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五是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多,事故频繁发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能源资源形势是严峻的。石油、煤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一天要消耗殆尽。因此,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接替能源(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生态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既是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
在我国,风能也是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气象条件复杂多样,蕴藏的风力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两大风带:一是“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二是东部沿海陆地、岛屿及近岸海域。据统计,陆地加近海有15亿千瓦以上的风力资源。其中,陆地10米以内风力资源为2.53亿千瓦,陆上杆塔高度100米内可利用风能则高达7亿瓦。
我国的风电开发目前还处于初期,但发展较快,技个装备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已能批量生产单机容量为750千瓦的风电设备,1.2兆瓦和1.5兆瓦机组正在样机
试验阶段。截至2007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已突破了6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五位,目前正在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沿海等地加快建设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厂。未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前景非常广阔。据预测,今年底风电的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两年后将突破2000万千瓦,有望提前实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将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之一。
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是利用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单晶硅电池、太阳能供热系统等。资料表明,1999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200MW,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达到14~15GW,2050年前后将可能超过核电。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到目前为止,我国太阳能装机发电总量达到100万千瓦,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光热产业己占全球76%的市场份额。
对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要以合理开发、加大力度为指导思想,加大太阳能热利用开发力度,促进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份额较迅速地提高,这不但可使常规能源得到节约,也促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缓解与能源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能源、环境、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①太阳能供热水是应用最普通、技术最成熟,效益也较好、较易于发展的项目,也是全世界应用最普遍的太阳能技术。②太阳能热利用其它项目(干燥、空调等)也要因地制宜,计求效益的原则上进一步发展。③太阳能光电要以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争取在5年内技术上有较大突破,降低单位成本,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形成良性循环。④加强太阳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互相补充综合利用,并逐步推向全国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提高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水平。⑤加强研发工作,加大人力、财务投人,并在大专院校增加有关深程举办各种人员培训班培养新一代研发人才。
地球表面71%为海洋,整个海水容积多达1137×109km3。一望无际的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航运、水产和丰富的矿藏,还蕴藏着巨大的能源。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和海流能等。
全球海洋能的可再生量很大,理论可再生总量约为766亿千瓦,并且具有可观的能流密度。我国海洋线长,海洋能资源丰富。据估算,我国沿海岸潮汐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11×108千瓦;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285122万千瓦;海流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3948152万千瓦;海洋温差能理论蕴藏量为1119~1133×1019千焦,实际可开发利用潜力为13121亿~14176亿千瓦装机容量;盐差能资源蕴藏量约为319×1015千焦,理论功率为1125×108千瓦。海洋能的利用,主要是利用各种海洋能发电,如建造波力电站、潮汐电站、海流电站,以及温差能和盐差能的发电装置等。
(1)政府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考虑。要制定好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断提高其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重,适当降低煤炭的比重。
(2)按照资源节约和开发并重的方针,在加大对我国能源资源勘查和能源储备的基础上,在合理开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煤矸石、油页岩、石煤和可燃冰等其他化石能源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3)在注意节约和合理开发或有限制开发化石能源资源的原则基础上,应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我国能源资源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的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应成为重点发展地区,以加快这些地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无论是从环境角度,还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发展都是必须的。尽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相信那些难题终究会被我们所解决,并且其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等课题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节能、环保、高效、可靠、稳定的现代化电网,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解决分布式能源中各种新能源发电的接入和有效调配以及安全、可靠、稳定运行问题。目前,在中国,电力行业是能源高消费的主要领域,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综合利用新能源发展智能电网将有助于低碳电力行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根据中科院在2010年一份国内按行业划分的二氧化碳排放名单[1]指出,电力行业排放的总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1%,占所有行业排放量之首。
事实上,水电,风电,太阳能甚至核电都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它们的消耗并不会对环境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真正在电力行业排放二氧化碳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火力发电。在我国,火电装机容量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5% ,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一次能源是煤炭,在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巨大化学能量的同时,伴随的是同样数量级的反应生成物二氧化碳,就是这个简单的过程决定了火力发电每年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所占的巨大比重:来自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来源于煤炭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火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50%,而且在未来一段时期还将继续呈上升态势。
近年来,智能电网在中国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以华东电网有限公司为例:在2008年,公司制定了一项计划――从2008年到2030年期间分三个阶段进行智能电网建设。在2008年和2009年,本公司作出了“在中国东部建立电力调度中心的集团项目”和“在中国东部规划灵活智能电网体系”的计划。2009年2月,一个由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电过程中的稳态,动态和瞬态安全控制系统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检查。由中国科技部推出的973项目――高渗透微电网的复杂动态行为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获得了一个专项基金。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建设智能电网将不仅能推进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同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技术行业的竞争舞台。智能电网是高效率和环境友好型能源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能源生产,转换,传输和消费的效率,还可以增强环境友好型能源供应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稳定性。
电力行业是碳的主要生产者,因此减少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国家的碳排放量。综合运用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将极大地减少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相关策略[3]:
3.1 起草一个科学,统一和可行的发展计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综合各职能部门制定新能源发展的行政计划,该计划应该有长远而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此外,为促进配套政策的实施应加强监督并制定相应的评估准则,必要时,还应更新有关行业的国家标准。
3.2 综合各能源管理机构的功能:在中央一级,国家能源机构可以整合不同部委和部门的行政职能,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专门机构协调新能源技术的科研,项目启动,商品化,市场需求和供应的管理。
3.3 建立健全能源监管体系:制定相关领域的实施细则和政策,以利于有关新能源的法律和法规的执行,相关法律应有明确的奖励或惩罚规则,从而加强新能源产业的监督。
3.4 建立一个多元化和最优化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政府应增加投资,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必须成为鼓励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发展的赞助商,发展清洁能源将成为当地财政预算的一部分,更多的资金应投向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同时,国家应积极吸取海外经验,大力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有人建议,国家应帮助智能电网和新能源产业项目的扩建,为相关企业提供低利率贷款,特别是对企业科技创新贷款,环保产业贷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贷款,中国的发展银行应提供长期的无息贷款。此外,国家应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合资或先进技术合作,利用国际资源扩大融资渠道。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综合运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智能电网运行的技术规范和新能源运用的国家标准,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企业之间合作,促进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和谐发展。
我国由于人口的基数比较大买球网app下载,所以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比较大。但是现阶段仍然是燃油汽车占据着汽车市场的主要地位,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是非常不利的,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地位就在不断的提高当中,可以说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潮流以及趋势,但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当中,在质量管理上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这些问题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各个主要的研发企业对此进行研究,尽量的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水平以及在质量管理的水平。
不得不说的是,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也非常的稳定买球网app下载,但是这也造成了对于环境的大量的污染,换句话来说就是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已经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并且通过一些政策和规划来减少对于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同时还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在汽车行业,燃油汽车的大量使用的确给环境带来了大量的空气污染,但是汽车是现代社会的刚需,人们日常的交通和出行都离不开汽车的帮助,因此对汽车进行改革升级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新能源汽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出现之后对于这一新产品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进行扶持,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也投入了很多的关注,希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能够顺利的进行,在国家和社会以及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之下新能源汽车的确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要明白的一点就是,相对于燃油汽车来说,新能源汽车的起步毕竟是比较远的,因此在社会当中还不能够改变燃油汽车占据重要地位的格局,并且新能源汽车在生产和研发等多个环节还不怎么成熟,在开发流程以及质量管理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在整个汽车行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以及管理都是各个企业在依据以往燃油汽车的经验在独立进行摸索,但是各个企业的实力以及相关的经验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说,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各个企业的研发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由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市场的一个新兴的产品,所以说对于汽车市场来说,新能源汽车的质量水平也就决定了整个汽车市场未来的走向,因此在整个汽车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质量管理的规程当中,新能源汽车的最初的设计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简单来说,这就是整个产品未来生产和再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时候,相关的管理方面必须制定一个科学而且严格的管理规划,保障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环节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
在新能源汽车进行规划设计的初期,对于汽车市场以及潜在用户的研究就是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在研究调查这一环节之后,就需要对其中比较具有针对性的意见纳入研发的要求当中,符合当下用户的需求是企业研发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对于汽车未来的销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新能源汽车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一个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还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之前或者是设计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及时的发现新能源汽车的潜在问题,当然最好还是尽量的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如果出现也要及时的进行解决,其次,相关的研发设计人员还需要及时的对产品的安全以及质量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是提高产品最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保证新能源汽车这一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存活下来。在之后的产品的开发阶段还是需要产品的用户以及研发的主要人员共同的参与进去,因为只有这样的研发模式才可以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符合产品用户的喜好,满足产品用户的要求,相关的研发人员也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之下找到最适合产品的研发方式,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各个方面的性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一产品需要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它的基本的要求,就是相对于燃油汽车要尽量的减少污染。
在新能源汽车进行相关的策划阶段的时候,主要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共同组成了产品的规划分析。
第一个阶段就是这一项目的预研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也是比较轻松的,简单来说就是对这一产业的市场背景以及相关的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对于企业来说,在进行一项新的产品的研发的时候就需要先对关于这一产品的市场进行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这有利于企业之后的产品规划,在汽车行业,这就是新能源汽车在研发之前需要进行的过程。接着就是可行性的分析,也就是市场用户的需求以及一些相关政策研究,还需要利用本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对这一产品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产品所需要的材料以及相关的技术工艺等等,都属于研发前的主要准备工作。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研发企业可以确定设计研究这一项目所要耗费的资金,因此就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研发计划,这一计划还需要确定产品的各个注意事项以及销售的相关事项。
在之后的项目的启动阶段,就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计划的确定,还有所要应用到的研发技术和车的型号大小等的布置,当然最终的结果是经过很多次的探讨试验之后才确定的,这样有利于研发出配置最好的汽车。
一项新的汽车产品在概念设计阶段所要进行的工作是比较多的,这一环节所包括的工作不仅仅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研究,还有最重要的环保性能的研究,需要明确这些是否符合社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当然还有用户比较关心的汽车的动力问题以及性价比问题。除此以外,还有关于汽车的各个方面,比如说风阻系统以及轻量化的指标,这些内容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内容都不是简简单单由开发人员直接决定就可以的,对于这些指标的确定研究人员还是需要通过对国家指标的研究,之后两者相结合来确定的。在这一过程当中也会影响到一些别的指标的确定,比如说在设计执行的时候的电池和电机方面的布置上的问题,是要在保证其合理性的同时还需要尽量的满足其设计上的要求,对于相关理念上的要求也应该满足。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其相关的设计阶段主要包括的也只有两个部分,一个就是项目的批准,另一个就是项目工程的。
在项目的批准阶段,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所开发出来的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的性能的评估,还有相关的配置上的评估,经济性能上的评估。这一阶段需要重视的就是对于模型车的建造,包括整个车辆的外形以及各种配置和整体的造型等等,都是需要进行审批最终确定下来的。
在项目工程的阶段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完善汽车的各个方面,比如说项目的前期设计当中的完善,还有相关的性能和总体的设计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一些专业的人员多次进行评估以及讨论后才进行的工作,最后还是需要通过最终的评审之后才能够进行项目的。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出口增长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也日益成为中国人担忧的对象。
为此,本版近期特推出“可持续发展”系列,共8篇,聚焦新能源及环保主题,希望引起读者的进一步关注。
新能源是相对于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成熟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而言,已经开发但还不能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
新能源包括海洋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等。也就是目前通常说的可再生能源(水电除外)。新能源技术在世界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地热直接应用,生物发酵及热分解以制取沼气和气体燃料,潮汐发电技术等等。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自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投入和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比较完整地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有益于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恶化问题。
除了《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改委还牵头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委还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此外,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的普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它清洁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其另一特性是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2007年中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到605万千瓦,在建420万千瓦,该年的装机比过去20年总和还要多。但相对于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业界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仍不满意。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工业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到200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1.3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1%。对于大型水电是否列为可再生能源,仍有争论。然而,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尚不足1%。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它相对高的成本和所需的电价。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一般比煤电高,生物质能发电为1.5倍,风力发电为1.7倍,光伏发电为11-18倍。可再生能源发展迟缓,与快速增长的火发电装机容量相比微乎其微,因此比例可能进一步减小。以风能为例,中国风能资源相对丰富,据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陆地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海上7.5亿千瓦。中国推动风能发电近十年了,尽管近期增长较快,然而风电装机容量也只有约605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焦点集中在降低成本,这是共识。然而,过度关注成本和所需的电价,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一个误区。表现在,一是过于迫切降低成本而急切要求设备国产化,二是对可再生能源电价控制过紧。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必然有一个大发展,这一点不应当怀疑。但是,开发时间和速度很重要,这应当是可再生能源战略乃至能源战略的一个重点。简单地说,无论利用不利用,风一直在吹,阳光普照。但是,煤越挖越少,大气污染排放越来越多。
大规模地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显然需要设备国产化。但是,设备国产化有一个先引进技术还是先做成市场规模后再国产化的选择。在市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引进技术需要政府行为和干预。除了扭曲市场之外,引进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谈判过程。相反,有了市场规模,国产化必然随之而来,且速度很快。以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机组设备为例,当笔者10年前做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机组的电厂项目时,设备基本进口,政府并没有刻意要求国产化。事实是,几年前30万和60万千瓦设备已基本国产化。大市场吸引了技术,造就了中国30万和6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另一个问题是行政控制电价。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风能项目的电价实行特许权招标,企业则为了获取项目压低竞标电价,以不到0.4元/kWh中标。而根据风电的基本情况测算,除了自然条件特别好的风场,加上特别乐观的假设之外,能够达到商业要求的风电价格都应该超过0.6元/kWh。经验证明,中标企业可能没有想真正地按建设承诺经营这些风电场,而是先拿下项目,慢慢做,或等待政策,或再与政府讨价还价。当然,为装饰门面,亏本建设经营风电的企业,可能有,但不多。
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和价格问题上,必须包括环境治理成本以及资源耗尽溢价。环境治理成本很容易理解,资源耗尽溢价则需要解释。涉及对能源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经济分析中要计算资源利用的经济成本。由于这些资源无法再生,被耗尽时必须用进口或国内替代品来替代,因此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包括了资源耗尽后其替代品的成本。耗尽溢价或费用可根据经济价格和年开采量占总储量的比例来确定,该溢价与经济开采成本相加后就得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总经济成本。如果在可再生能源定价时,将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价格,扣去用煤发电的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耗尽溢价,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不会比煤电高。
此外,还应当动态地来看可再生能源成本和价格问题,不应当将目前国家批给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看成是一成不变。长远的看,不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会上涨。因为,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价格会因为稀缺和增加环境治理成本而上行,而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则可能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带来的迅速国产化而下行。现在认为被批高了的电价,以后可以下调。除非价格当局认定已经批复的价格永远不变,但是这样一来,那能源价格还改革什么?
当然,许多价格上的考虑是出于对提高目前电价水平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合理的,但至少在现阶段不能成为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因。因为,以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发电
的极小份额(大水电除外)来看,可再生能源电价再高一些并不足以影响整个电价水平。
可再生能源的优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举足轻重。在资源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从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虽然不尽人意,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包含大水电)将占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国家发改委决定在2005-2007年间设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热和地热泵供热。这些政策和规划为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通过平摊电价或实行价格补偿等机制,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经验证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特殊政策和努力去推广应用。显然,科技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
“十一五”计划确定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发展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十一五”末期的500万千瓦规划目标,但是与可开发利用的约10亿千瓦风能储量和每年8000万千瓦火电装机相比,是一个小数字。发展速度是不是能再快一些,政策能不能更优惠些,措施能不能更有力些?比如,采取风电强制入网和收购政策,强制某一电网范围可再生能源的份额,还有其它一些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有其它障碍。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小而且分散、成本高,会给电网带来一系列运行、负荷匹配、增容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实践中存在上网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设备和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及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公司,增加运行风险。因此,可再生能源企业风险较大、盈利较差,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出口增长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也日益成为中国人担忧的对象。
为此,本版近期特推出“可持续发展”系列,共8篇,聚焦新能源及环保主题,希望引起读者的进一步关注。
新能源是相对于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成熟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而言,已经开发但还不能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
新能源包括海洋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等。也就是目前通常说的可再生能源(水电除外)。新能源技术在世界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地热直接应用,生物发酵及热分解以制取沼气和气体燃料,潮汐发电技术等等。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自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投入和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比较完整地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有益于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恶化问题。
除了《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改委还牵头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委还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此外,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的普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它清洁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其另一特性是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2007年中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到605万千瓦,在建420万千瓦,该年的装机比过去20年总和还要多。但相对于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业界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仍不满意。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工业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到200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1.3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1%。对于大型水电是否列为可再生能源,仍有争论。然而,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尚不足1%。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它相对高的成本和所需的电价。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一般比煤电高,生物质能发电为1.5倍,风力发电为1.7倍,光伏发电为11-18倍。可再生能源发展迟缓,与快速增长的火发电装机容量相比微乎其微,因此比例可能进一步减小。以风能为例,中国风能资源相对丰富,据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陆地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海上7.5亿千瓦。中国推动风能发电近十年了,尽管近期增长较快,然而风电装机容量也只有约605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焦点集中在降低成本,这是共识。然而,过度关注成本和所需的电价,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一个误区。表现在,一是过于迫切降低成本而急切要求设备国产化,二是对可再生能源电价控制过紧。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必然有一个大发展,这一点不应当怀疑。但是,开发时间和速度很重要,这应当是可再生能源战略乃至能源战略的一个重点。简单地说,无论利用不利用,风一直在吹,阳光普照。但是,煤越挖越少,大气污染排放越来越多。
大规模地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显然需要设备国产化。但是,设备国产化有一个先引进技术还是先做成市场规模后再国产化的选择。在市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引进技术需要政府行为和干预。除了扭曲市场之外,引进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谈判过程。相反,有了市场规模,国产化必然随之而来,且速度很快。以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机组设备为例,当笔者10年前做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机组的电厂项目时,设备基本进口,政府并没有刻意要求国产化。事实是,几年前30万和60万千瓦设备已基本国产化。大市场吸引了技术,造就了中国30万和6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
另一个问题是行政控制电价。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风能项目的电价实行特许权招标,企业则为了获取项目压低竞标电价,以不到0.4元/kWh中标。而根据风电的基本情况测算,除了自然条件特别好的风场,加上特别乐观的假设之外,能够达到商业要求的风电价格都应该超过0.6元/kWh。经验证明,中标企业可能没有想真正地按建设承诺经营这些风电场,而是先拿下项目,慢慢做,或等待政策,或再与政府讨价还价。当然,为装饰门面,亏本建设经营风电的企业,可能有,但不多。
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和价格问题上,必须包括环境治理成本以及资源耗尽溢价。环境治理成本很容易理解,资源耗尽溢价则需要解释。涉及对能源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经济分析中要计算资源利用的经济成本。由于这些资源无法再生,被耗尽时必须用进口或国内替代品来替代,因此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包括了资源耗尽后其替代品的成本。耗尽溢价或费用可根据经济价格和年开采量占总储量的比例来确定,该溢价与经济开采成本相加后就得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总经济成本。如果在可再生能源定价时,将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价格,扣去用煤发电的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耗尽溢价,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不会比煤电高。
此外,还应当动态地来看可再生能源成本和价格问题,不应当将目前国家批给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看成是一成不变。长远的看,不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会上涨。因为,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价格会因为稀缺和增加环境治理成本而上行,而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则可能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带来的迅速国产化而下行。现在认为被批高了的电价,以后可以下调。除非价格当局认定已经批复的价格永远不变,但是这样一来,那能源价格还改革什么?
当然,许多价格上的考虑是出于对提高目前电价水平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合理的,但至少在现阶段不能成为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因。因为,以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发电
的极小份额(大水电除外)来看,可再生能源电价再高一些并不足以影响整个电价水平。
可再生能源的优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举足轻重。在资源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从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虽然不尽人意,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包含大水电)将占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国家发改委决定在2005-2007年间设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热和地热泵供热。这些政策和规划为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通过平摊电价或实行价格补偿等机制,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经验证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特殊政策和努力去推广应用。显然,科技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
“十一五”计划确定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发展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十一五”末期的500万千瓦规划目标,但是与可开发利用的约10亿千瓦风能储量和每年8000万千瓦火电装机相比,是一个小数字。发展速度是不是能再快一些,政策能不能更优惠些,措施能不能更有力些?比如,采取风电强制入网和收购政策,强制某一电网范围可再生能源的份额,还有其它一些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有其它障碍。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小而且分散、成本高,会给电网带来一系列运行、负荷匹配、增容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实践中存在上网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设备和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及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公司,增加运行风险。因此,可再生能源企业风险较大、盈利较差,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题,在二氧化碳的排放置方面也达成了一系列的国际性文件。森林碳汇科技的产生,为有效改善大气中的温室
气体排放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一种新型的能源开发模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研究的基础
上对我国的林业碳汇进行总体性分析,为我国能够顺利发展碳汇这种新型的能源开发机制奠定基础。
碳汇是一种新的抑制二氧化碳生存的技术模式,现阶段,对于碳汇的讨论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综合各种关于碳汇的信息可知,简单意义上的碳汇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或者将其固定、附着在一定物上的方式和方法。林业碳汇就是说采用的这种技术手段来源于林业,森林中的植被、土壤等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或者固定,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而对空气进行稀释,降低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同时也抑制了全球的气候变暖。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强大的碳资源存储库,森林覆盖率的提升直接关系着碳资源的开发能力。林业碳汇进入市场,要作为一种商品进行销售,就必须考虑到它自身的价值所在,有关研究表明,1平方千米的森林资源一年可以吸收16t的二氧化碳,并制造12t的氧气,如果平均每人每天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氧气分别为lkg和0.75kg的线个人所需要的氧气,同时吸收这44人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开发林业碳汇,作为一项新的科技攻关项目已经在多领域开展研究。
林业碳汇是现在气候问题上要讨论的重点,同时也是各国气候谈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同世界各国谈判的过程中也会把其中的林业碳汇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展现出来,这是我国的发展中的优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0和《京都议定书》的历届缔约方大会达成了多个与林业碳汇相关的决定、报告和指南,它们构成了林业碳汇国际法则的主体,其中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国外发展林业碳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的先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在碳汇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标志,同时《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也同意世界各国将植树造林作为一项清洁能源开发形式,这在国外已经作为一种制度形式规定下来,这就为林业碳汇的发展起到了制度性保障,制度层面上对碳汇行业的支持是较为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碳汇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有较为完善的交易机制作为后盾,以便补充碳汇交易中显现出来的各种不足。世界上最早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是美国应用能源服务公司,在公司发展碳汇项目的同时,就建立了一系列的市场交易机制,在各国的碳汇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碳汇交易机制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交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域外各国发展碳汇市场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通道。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以及对该《议定书》的解读可知,林业碳汇项目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京都规则的林业碳汇项目0和非京都规则的林业碳汇项目0。这两种碳汇项目都是发展碳汇市场的渠道,只是在组织、协调、投入等方面存在着主体和分配上的差异,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这一新型的碳汇能源。国外在发展碳汇的时候都是以一定的项目规定下来,并且项目的起步较早,如美国、巴西、智利等国家都有较为长远的碳汇项目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碳汇市场开发,并进行协调各国的碳汇利益,这都为我国发展碳汇市场提供了有利的经验。
发展林业碳汇,必须有较大的投入,这种投入包括科技投入、资源和资金投入。在域外国家发展碳汇行业的同时就已经在碳汇开发投入方面进行了较为周密的尝试,俄罗斯有着较为丰富的林业资源,在发展中也正是利用了这种资源上的优势,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在投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对本国的林业碳汇资源进行了有条理的开发,对于本国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森林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来说,加强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投入较大一部分是资金投入,为了发展相对的资源优势,投入资金发展林业资源,最终为碳汇的发展提供保障。当然,科技投入也是其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域外发展中也显而易见。
此外,国外在发展碳汇的过程中对于法律支持、国际合作的加强、碳汇计量、审定后实现碳交易等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效仿。
我国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发展林业碳汇方面也具有绝对的优势。在近些年的林业碳汇模式发展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的努力。2009年,我国中央高层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强调,我国在2005年的基础上发展到2020年要增加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和森林储蓄量13亿立方米。由此可见,我国在发展林业碳汇方面有着较大的决心,在2009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公布《林业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了扩大林业信贷扶持政策。此外,2005年,我国政府实施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这充分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参与国际清洁能源的开发,并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目前,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占到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50%,全球排放总量的15%。中国正在由一个低能源消耗国家迅速转变为高耗能国家,随之而来的将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而成为整个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到205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将占到全球能源总消耗的60%左右。这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增加了森林的覆盖率,对于应对温室效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截至2010年,中国拥有150余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0,涉及到碳减排量7亿多,贸易金额42亿美元之多:在资金投入方面,我国也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同时也加强了科技投入,各种科技研发团队相继成立,各种学术著作相继诞生,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我国在进行研发的过程中,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并不乐观,不能反映我国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初衷。目前,我国还在积极筹建气候交易所,为碳汇交易的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林业碳汇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能源开发模式,我国应该在端正发展林业碳汇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各种开发模式的探索,更要充分的借鉴他国的先进碳汇发展经验,取其所长,为我所用。笔者
我国在发展林业碳汇的过程中,我们充分的认识到科研能力的不足,对于我国发展碳汇项目制造了一定的障碍。碳汇项目是一种林学、经济学甚至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人员较少,不能对碳汇项目攻关提供保障,这就要求我国要着实培养这方面的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门机关等加强碳汇人才的培育,同时,应该引进国际先进的碳汇设备,在具体的碳汇项目研发过程中应该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发现,总之,我国在发展碳汇项目中应该加强人才的培养,这是重中之重。
制度建设是发展碳汇资源的保障条件之一。现阶段,我国已经加入了相关的国际条约和关于抑制温室效应的国际条例。这些都为我国发展林业碳汇提供了外部条件。但是在国内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关于林业碳汇的并不多,在各个地方上的法规或者规章也没有反映出保障林业碳汇发展的具体条文,有的也少之又少,这对于林业碳汇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综上,我国应该加强关于林业碳汇的制度建设,为林业碳汇的发展保驾护航,包括法律、交易规则、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保障措施。
林业碳汇的发展需要项目化支持,从现阶段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林业碳汇缺乏项目化管理的水平和需求。尽管中国目前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占全球的总量比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来大量的林业碳汇项目,在东北、西南以及西部等地区都有这样的项目在发展中,但是还是缺乏项目化管理的机制,因此,我国应该建立碳汇项目发展中的项目化管理机制,促进碳汇项目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种模式,为碳汇能源的发展铺平道路。
碳汇能源模式的发展是建立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的,碳汇造林就是用森林去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要在发展林业碳汇的同时加强森林建设中的监督机制,并建立长期的生态补偿机制,为碳汇造林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在造林方面提供政策、法律等各方面的保障,进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同时,要加强宣传普及林业碳汇的相关知识,为营造一种新型能源开发的气氛,目的就是发展我国的林业碳汇资源。
在碳汇的发展过程中,国外有着先进的经验,对于我国的碳汇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价值。在碳汇交易的过程中也应该学习国外开展碳汇项目的交易做法,并结合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碳汇交易机制。充分开展碳汇理论研究,并建立碳汇试验示范区。在强化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碳汇发展。
北京清研利华公司是专业从事新能源、可持续再生能源及各类可更新、替代能源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转让、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科、工、贸综合性企业。在复合无铅汽油、合成液体燃料、复合柴油、生物柴油、乳化柴油等复合新型燃料方面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科学发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13年来,清研利华这一团队却在发明人鲁希诺的带领下,瞄准了我国的替代能源事业,长期不懈地从事艰辛地石油替代产品的新技术研发推广工作,凭借着雄厚的专业技术实力,完善的市场运作模式,先后发明了无铅汽油的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醇醚汽油、合成柴油、QY生物柴油等10多项发明专利技术,并使其逐步形成产业化。
最有代表性的创新技术成果为“无铅汽油的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一步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其中,无铅汽油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在多方面优于甲醇汽油,它将传统热解燃烧创造性地改为复合催化燃烧技术,使有害气体排放降低40%以上,动力提高10%以上,吨经济效益提高8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另一专利成果醇醚汽油技术,不仅丰富和调整了我国石油市场结构,还为我国醇醚燃料技术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复合催化无铅醇醚汽油是清研利华人经过数万次的试验研发成功的,是目前国内各地生产醇醚汽油企业中,唯一通过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它采用清洁化工艺生产,同时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这项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铅汽油复合改性及催化剂具有创新性,该产品技术科技含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致力于醇醚燃料的科研时,清研利华人还积极研发其它石油替代产品技术,努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普及和应用,成为国内再生能源领域的先行者。
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在历史上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至今已接近140美元。
石油作为一种有限而不能再生的资源,它的飙升迫使世界各国千方百计去寻找替代能源燃料。
发展替代能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由之路。北京清研利华公司致力研发新能源――生物柴油和利用微化学法生产柴油――把一切非标准原料变为高清洁柴油,大力发展这一新兴的替补能源产业,符合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国策。投资该项目既可获得国家减免税收支持,又可降低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
在新能源领域,生物柴油作为替补能源,可以缓解国内对石油的高度依赖。但是,这种替代能源的技术、性能、安全、环保、成本等指标却是科研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攻关难题。目前,国内的生物柴油生产工艺,还存在着不小的缺陷。国内外大部分厂家制造生物柴油时所采取的酯交换工艺,即传统的两步法,都是先分离后反应,工艺反应中的影响因素,不仅是甲醇和催化剂的用量,而且对原材料的质地也有较高要求,年产量受到原材料成本、设备的限制,不利于推广和普及。
北京清研利华公司研发的“一步法”QY生物柴油技术全面攻破了这一难关。由于采用专利核心技术催化剂,并使用先进的“一步法”技术,生产B100、B50、B30、B20、B10、B5生物柴油,不仅使生产过程简化加快,产品质量提高,而且可极大地降低能源及生产费用,无“三废”污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这种优势,是别的生产生物柴油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作为车用燃料使用时,可以有效地降低汽车尾气中多种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于改善环境、维护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它使用中不需改动柴油发动机,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可谓为物美价廉的石油替补品。
北京清研利华与德国PT公司合作建设的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已于2007年4月20日落户河北固安。该项目今年9月建成投产后,年利税可达1.5亿元,将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替补能源,不仅是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替代能源研发生产企业的历史重任。由北京清研利华公司领先一步最新发明的又一项创新技术项目――利用微化学法生产柴。
Copyright © 2002-2023 买球网·365(中国)官方网站入口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辽ICP备150149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