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球网·365(中国)官方网站入口/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您好,欢迎进入买球网·365(中国)官方网站入口/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权威发布丨在线买球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4-01-31 19:14浏览次数:

  1月31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孙吉鹏,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正功,烟台市商务局副局长秦立燕,烟台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绍忠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2023年烟台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成效如何?

  2023年是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起步之年,烟台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积极发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排头兵作用,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创新局面。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烟台市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十个协调推进工作专班,形成完整、全面的协调推进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烟台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部署12部分150条重点任务,梳理130项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设立15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园并开展园区竞赛,全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走深走实。

  强化项目引领支撑。谋划355个项目入选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库,项目数量、总投资、2023年计划投资均居全省首位。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中筛选确定项目数量、签约项目数量、签约金额、推介项目数量、项目总投资、新旧动能转换推介项目数量体量等七项工作均居全省第一。总投资1189亿元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一期首批核心装置陆续中交,总投资1260亿元的万华乙烯二期主体工程建设过半、延链补链项目陆续投产,总投资230亿元的东方航天港、185亿元的东方慧眼星座以及总投资1100亿元的70多个生物医药项目已初见成效。

  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国科电子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批,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累计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30多项,新药创制省实验室完成3个一类新药成果转化,万华全球研发中心二期投用,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突破42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028家、省级“瞪羚”企业达到264家、上市公司达到64家。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印发实施《烟台市“两高”项目整改推进实施方案》,基本完成违规“两高”项目整改,并指导“两高”企业制定能效改造提升工作方案;关停改造12台30万千瓦以下落后小煤电机组,逐步实现小型低效燃煤机组应退尽退。出台《打造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石化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全力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

  突破发展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制造业强市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10个百分点以上,新增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集群领军企业、绿色工厂在全省位居前列,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在国家产业集群评价中获得“优秀”等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买球网站总投资超7000亿元的“四大千万级”清洁能源基地快速推进,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325万千瓦、居全省第一。海阳核电二期4号机组开工、国家级先进能源示范区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开工,三峡牟平、华能半岛北龙口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建成全国首个投运的城市级数字化虚拟电厂。海阳到乳山国内首个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暖工程投入运营,万华工业余热实现向中心城区供暖,清洁供暖在烟台全域渐次推进。

  打造丰富“双碳”场景。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期评估中烟台位居第3位,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发布碳达峰工作方案,编制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海阳、莱州入选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县,长岛国际零碳生态岛规划研究成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布。全市空气质量、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保持全省前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总的看,烟台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走在前、实现新突破,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开了好头、奠定了基础。

  大众日报:工业是烟台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2023年,烟台市工业经济增势良好,对全市经济稳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全市工业发展呈现出哪些亮点、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3年,全市工信系统将工业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推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持续稳中向好,烟台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较上年前移6位。

  工业运行稳中向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1和4.6个百分点,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重点行业支撑有力,37个大类行业中22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59.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增长67.9%、35%和13.3%,合计上拉规上工业增长9.6个百分点。产销衔接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位居全省第1位。

  产业能级持续跃升。持续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统筹推进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服务企业专员、企业倍增计划,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突破9700亿元,2个产业入选首批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产业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省第1。全流程服务项目建设,662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完成投资1855亿元,175个省级技改导向目录项目、100个投资过亿元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均超额完成全年进度要求。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一期陆续中交,潍柴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上汽通用东岳奥特能超级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企业活力充分迸发。全市252家倍增培育企业合计实现产值6440.76亿元,增速高于规上工业产值3.2个百分点以上。80家企业产值增长超过20%,14家企业产值增长超过100%。优质企业攀高向新,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单项冠军、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1136家、累计达到2724家。升规企业总量扩大,动态完善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用好“升规”“稳规”政策,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30家,创历年新高。

  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32家企业通过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认定、居全省第1位,实施173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带动产生新技术94项、新产品123项、新工艺91项,万华化学获评“中国工业大奖”,万隆真空获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全省唯一金奖,泰和新材被认定为全国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新认定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9家,龙口开发区、招远开发区、烟台化工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在线买球。

  数实融合深入推进。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保持全省第1。夯实基础设施,5G基站累计突破1.7万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解析量突破53亿次,成功争创国家“千兆城市”、国家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启动实施“百企千线家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9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工厂。

  山东广播电视台:2023年全市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对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促进消费工作有哪些亮点?

  2023年,全市商务系统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促消费工作部署,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全市消费市场持续向上向好,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5.66亿元,增长9.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个、0.5个百分点;其中,限上社零额增长10.4%。

  政策引导持续加力。构建市区两级促进消费联动机制,制定《2023年商务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措施》,发放汽车、家电等各类消费券4730万元,拉动消费20亿元。制定出台支持发展首店经济补充意见,评审认定品牌首店21家。

  消费活动丰富多彩。紧抓节假日等消费节点,组织开展家电消费季、四季车展以及观浪戏雪—“金”冬在烟台遇见美等春夏秋冬促消费活动50余场,联合央视总台创新举办“‘参’入烟台 拥‘鲍’大海”2023山东夏日消费季系列活动,活动期间现场展销额突破1亿元,被央视《新闻联播》点赞。

  消费场景持续提升。优化升级上市里、西关夜市等30个消费场景,改造提升35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新建便民超市25个、服务周边居民约8万人。

  电商经济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海阳、招远、栖霞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组织网红深入海岛、乡村、企业开展烟台行直播活动57场,销售烟台特色产品5653.6万元,推动全年网络零售额实现554.1亿元、增长26.9%。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出台培育壮大批零住餐市场主体支持政策,建立市县两级商务服务机制,全年净增批零住餐限上企业1537家,超前5年之和。

  烟台日报:烟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可以说实现了较快增长。如何看待2023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有哪些亮点和积极的变化?

  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作贡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改善市场预期、切实提振发展信心、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健恢复、回升向好的态势。

  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年初打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1”政策“组合拳”,又接续出台加力提速工业经济、促消费扩内需等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生产供给和市场需求同步回升向好。从生产端看,农业生产基础稳固,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3%。工业生产增势较快,重点行业支撑有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服务业恢复向好,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6%,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1%。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快速恢复。从需求端看,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有力赋能全市高质量发展。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回升。围绕推动外贸量稳质升的发展目标,狠抓政策服务,狠抓市场开拓,狠抓业态创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

  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从工业看,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15.2%,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以商务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势较好,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2.4%、20.8%和27.1%,对规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80.7%。从投资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5%,占全部投资比重32.3%,比重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从消费看,全市限上批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37.0%;全年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90.9%,拉动汽车类零售额增长8.3个百分点。

  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从经营主体规模看,2023年底,全市经营主体达到112.5万户,新增市场主体17万户。升规纳统创历年最高,全市新增“四上”企业2598家。从关联指标看,全市国内税收收入增长5%;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4.8%,其中集装箱货物增长12.4%;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2.6%,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17.5%。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9万人。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2%和7.8%,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物价总体保持平稳,CPI同比上涨0.5%。

  总的来看,2023年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稳”的基础越来越坚实,“进”的条件越来越充足,“强”的支撑越来越牢固,为今年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020-8888888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