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球网·365(中国)官方网站入口/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您好,欢迎进入买球网·365(中国)官方网站入口/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买球网站新能源发展状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2-06 06:48浏览次数:

  摘 要:新能源产业是近年来各国致力发展的新兴产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性导致不能单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调节,从技术研发到新能源生产全过程,需要国家财政在资金上进行再分配和调节。而其主要手段是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

  新能源是指传统以外的其他的能源形式,是人们利用新的技术将某种资源转化为能源。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以及传统能源的不断减少,因而新的能源开发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政务,很多国家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开发新能源的奖励措施,这给新能源的发展带来广大的空间。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为了能争夺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动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美国政府为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财政补贴140亿美元,并采用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系列措施;而德国政府为支持电动汽车的研发,拨款5亿欧元作为其研发预算;法国政府更是成立“战略投资基金”,投入200亿欧元,大力支持汽车、航空、防务和能源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欧这些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政策充分展示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2010年 9月 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这一决定提出了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规划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先发制人,抢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轨道。

  新能源是介于公与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情况就不能只通过市场来分配和调节了,从开发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到生产这一整个过程,需要国家的财政进行资金的运转,具体特征如下:

  新能源的生产可以节约资源,消费可以保护环境。传统能源的严重缺乏和消费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再依赖化石类能源发展的道路显然不容乐观。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影响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使全人类广泛受益,这种受益区别于其他的物品,其他物品的受益是在能够依据法律对其权利完全拥有支配权。而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主体,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对常规能源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这种受益,人们都在事实上可以共享。这说明新能源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同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公共性特征尤为突出。

  新能源的高成本性。因现有的技术有限,造成新能源生产花费大量的成本,使得不能通过市场来消化。新能源只有依赖新材料,新技术,才能大规模的发展并利用。这使得新能源的市场化和传统能源相比在价格上就失去了优势。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由于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缺失,新能源发电的环境、资源的“外部收益”在新能源收益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用现行的企业会计成本标准来衡量,显然不具备与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为此,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如果不能积极扶持,新能源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在现阶段,把新能源定位为准公共产品,可以决定新能源的投资、运营和政府扶持模式,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给予更多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评价标准,否则无从体现新能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正是由于新能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以及其生产过程中高成本性,导致了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场生存能力及盈利能力不强,在其成长过程中,政府给予了相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其中,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成为其盈利的主要手段。

  由于新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之处,但由于其产品的准公共性,及其生产过程中的高成本性,决定了单纯通过试场机制,其很难得到发展壮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配置和共享。

  (1)推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4)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土地支持。(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1] 陈国欣,祝继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4.7

  [2] 张雁翎,彭浩然.盈利预测误差的契约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财经研究,2004.11

   我国洁净煤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高效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能源概况与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韩国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能源生产、利用中的问题与循环再利用的主要途径 我国清洁生产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选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煤炭清洁利用的影响 我国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美国清洁能源立法经验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 我国清洁能源电力项目海外投资的探讨 美国清洁能源计划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新趋势分析 我国水泥行业清洁生产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浅析我国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能源安全现状与对策 我国能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姬文状,贾海军.核能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前景[J].中国能源,2006, 28(6):41~42.

  [4] 金翔龙.二十一世纪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展望[J].科学中国人,2006(11):13~17.

  [5] 中国产业研究院.我国天然气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EB/OL].2009-09-25..

  [8]李春曦,王佳,叶学民,等.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4(4):3.

  [9]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委员会.2012年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3(3).

  [10]丁静,车俊铁,张吉月.太阳能发电技术综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0 (1): 56~59.

  [11]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2]胡成春.我国丰富的海洋能有待开发[J].科技导报,1993(7).

  [13]刘瑾.我国潮汐发电开发加快 污染成本低前景大好[N].经济日报,2011-10-25.

  [14]刘金霞,王燕霞.推进我国地热利用大发展[J].中国石化,2012(12).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相关工作情况[EB/OL]..

  [16]詹麒,崔宇.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理论月刊,2010(8):170,172.

  [17]陈霖新.我国氢能利用现状及发展潜力[J].气体分离,2005(2),13~16.

  [18]孙永明,袁振宏,孙振钧.中国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利用现状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06(126):78~82.

  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仍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据初步核算,201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买球网站,比上年增长10.3%。而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贡献巨大.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电力发展思路是继续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国能源基金与中国发改委联合预测2005到2020年,中国能源投资缺口达到18万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与新能源领域需要投资7万亿元。巨大的资金需求迫切要求与之对应的资金来源。

  20世纪70年代, Weston and 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已有的金融成长周期模型着眼于企业,为了研究新能源行业的金融成长模型,本文特作如下假设:(图1所示)

  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阶段由4部分组成: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持续期。由于新能源行业的基础是新能源。而水电、风电等新能源是可持续的,因此原则上讲新能源行业是不会被淘汰的。因此引入“持续期”表示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同步进行。由于行业是由从事相同内容的企业组成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发展状况就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大多数企业的金融成长阶段就代表了行业金融成长阶段。作此假设后企业的金融成长模型就可以引入行业中,成为行业金融成长模型。

  新能源生产企业由于投入巨大,因此创业者自有资金很难满足资金需要。理想的情况是,初创时,主要的投资方式是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和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行业进入发展期获得利润后,主要通过信贷和私人股权投资(PE)进行融资,当然也包括初创期的风险投资,政策资金,民间资本。中小部分前期风险投资资金可以选择退出,进入新的目标企业中。在行业进入成熟期后,信贷资金仍然可以被企业利用。随着行业中很多企业达到上市的要求,企业通过IPO就可以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可再生能源行业才能达到上述理想的金融成长模型,需要市场化成熟度很高的融资机制和政策的大力引导。

  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大不相同,因而融资现状也不同。由于地热、潮汐发电在我国仍处于个别情况,还没有进入起步阶段,因此本文不予研究。下文将对水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和风电分别进行研究。

  水电2010发电装机位居世界首位。但是水电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地方。据有关统计显示,水电项目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占了近80%,而债券等融资方式则利用很少。当前的水电资金结构难以降低融资成本并提供大规模的资金。(图2所示)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生物质发电的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0 MW,因此前景广阔。但是生物质发电技术要求高,设备需要资金量大。目前生物质发电主体企业仍是国有大型企业。在难以看到生物质发电的盈利能力的情况下,银行信贷资金和资本市场资金等都不愿意涉足生物质发电。(图3所示)

  我国光伏发电市场正在起步, 2010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500MW,累计达到900MW,居世界前十。但光伏发电是技术资金双密集型行业。资金需要量非常大。和生物质发电一样,银行对光伏产业也放贷十分谨慎。(图4所示)

  在可再生能源中,风电的发展十分迅速。2010 年,中国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 800 万k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 200 万kW,均为世界第一。政策也大力提倡风力发电。目前中国风力发电公司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图5所示)

  事实上,由上文分析可知目前中国水电发展历时最长,风电也发展较快;而生物质发电和光伏发电还处于初创期。因此,水电和风电的融资结构中银行信贷占重要的比重,而生物质发电和光伏发电则更多的依赖政府资金和风险投资。而股票债券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十分不足。政府今后应该通过积极创新担保方式,设立新能源基金,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加大证券市场培育等手段为新能源行业提供全面的资金支持。

  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工业发展评价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计算工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指数,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科学评价新疆近年来工业发展综合水平,选取以下指标:①工业总产值,衡量新疆工业产出水平;②工业销售额,衡量新疆工业产品市场销售状况;③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衡量新疆工业资本投入情况;④劳动生产率,衡量新疆工业劳动力生产率水平;⑤成本费用利润率,衡量新疆工业成本效益状况;⑥资产贡献率,衡量新疆工业资产贡献能力;⑦研究与发展经费比重,衡量新疆工业科技创新能力;⑧亏损企业比重,衡量新疆工业盈利能力。本文对资源环境水平的评价,主要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选取指标为:①人均水资源量,衡量水资源状况;②每亿元GDP能源消费量,衡量能源消耗状况;③每万人建成区绿地面积;④市区绿化覆盖率;⑤每万人自然灾害受灾面积,③—⑤衡量生态环境状况;⑥每万人工业废水排放量;⑦每万人工业废气排放量;⑧每万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⑥—⑧衡量环境污染状况。1.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数合成以上指标数据起止年份为2000—2010年,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五十年》。为了消除数据的数量级以及量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指标的性质(正向或逆向),选择公式为:Zij=Xij-min(xi)max(xi)-min(xi)(正向指标);Zij=max(xi)-Xijmax(xi)-min(xi)(逆向指标)。采用极差标准化后数据范围在[0—1]之间。考虑到各个指标的重要性不同,需对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本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权重,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加权求和得到2000—2010年新疆的工业发展指数和资源环境指数。指数越大,意味着工业发展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水平越好;反之,则相反。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出新疆2000—2010年工业发展指数与资源环境指数,见表2。1.3综合评价从新疆工业发展指数与资源环境指数的变动趋势可见,2000—2010年新疆的工业发展指数除个别年份(2002年、2009年)略有下降外,基本上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2000年工业发展综合指数为0.0424,2010年达到0.8808,平均水平为0.3868。应该说,2000年以后受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新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发展水平提升明显,整体竞争力逐步加强。其中,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061.2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766.51亿元,增长了4.43倍;劳动生产率从3.56万元提高到35.20万元(人),提高了8.89倍;研究与发展经费比重从0.24%上升到0.49%,亏损企业比重则从41.17%降到22.39%。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新疆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基础之上的。从表2和图1可见,2000年新疆的资源环境指数为0.6453,2002年达到最高值0.6912,随后出现下降,并保持平稳下降趋势。2010年资源环境指数已降到0.3576,与2000年相比下降明显。在衡量资源环境指数的具体指标方面,亿元GDP能耗从2000年的2.43万t标准煤下降到了2010年的1.52万t标准煤,说明新疆工业对资源利用的效率有所提升。但工业发展对新疆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却在加剧。以最典型的“三废”排放指标为例,2000—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了22.68%(万人),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了4.28倍(万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则增加了3.54倍(万人),这也是导致新疆资源环境指数逐年下降的首要原因。新疆的资源丰富,但较之于发达地区仍是粗放式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工业污染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不断加剧。新疆是资源富集区,石油、天然气、煤炭、非金属矿产等资源丰富,但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这些既是新疆当前经济发展的依托所在,又是新疆经济长远发展的约束所在。新疆工业发展必然要建立在资源优势转化战略基础上,但如何在利用资源的同时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形成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对新疆今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构建新疆工业发展和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出新疆2000—2010年的工业发展指数与资源环境指数。研究发现:工业发展指数从0.0424上升到0.8808,资源环境指数从0.6453下降到0.3576,两者呈反向变动的关系,新疆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效应为负。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①构建综合评估体系,合理评价新疆工业发展水平。新疆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开发和利用,资源型工业呈绝对主导地位是由新疆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然而,随着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产业转型成为必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改变以产值论发展的传统思维,构建涵盖资源消费、环境污染、社会影响等诸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合理评价工业发展综合水平。对关键指标要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工业发展情况的实时跟踪,动态管理。②合理选择主导产业与承接产业,避免盲目行为与短期行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大量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主动承接过程中要有所选择,要全面衡量产业承接的利弊关系,避免盲目行为和短期行为。对新疆来说,实施资源优势转化战略并不意味着与资源开发有关的产业全部发展,应当分阶段、分区域,有所取舍,合理选择。考虑到资源型产业投资规模大、资产专用性高的特点,要做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尤其是区域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所产生的恶性竞争与资源浪费。③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科技水平偏低是当前新疆工业发展的现状,制约了新疆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影响了利润水平,使企业陷入低水平的资源开发所造成的能耗高、污染大的循环之中。新疆工业发展必然要打破这种不可持续的路径依赖,要将科技创新意识根植于企业之中,形成长远发展战略;要强化企业研发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从事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政府对重点项目的科研支持。在发展资源型工业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逐步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提高产品层次,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生产性生态足迹包含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资源账户两部分。其中生物资源账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生态足迹指标;能源资源账户包括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指标。西北地区各省区资源生产量数据来源于2013年西北五省区的《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采用刘某承等根据净初级生产力计算得到的中国平均值和各省份的数值;各类农产品的世界平均产量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Q)统计数据库[25]及参考文献。根据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的建议,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2.1生态足迹计算分析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从生态足迹总量来看,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反映了资源消费程度的高低;而从人均生态足迹来看,陕西>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反映了现状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耦合关系。从生态承载力的总量来看,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反映了可提供物质消耗的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禀赋状况的高低;而从人均生态承载力来看,青海>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反映了现状经济社会的消费水平下,可承载人口数量的状况。总体上,西北地区中仅有青海和新疆表现为生态盈余,其余各省均为生态赤字,且生态盈余/赤字表现为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说明了现状经济水平下,经济社会与土地资源的丰缺状况,且2012年西北地区总体表现为生态赤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已经超出生态承载力的最大值,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环境处于不健康的环境之中。从图2(a)来看,西北地区整体上化石能源用地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耕地,说明化石燃料的消费是影响西北地区各省区人均生态足迹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中陕西最高,是化石能源的消费大省;甘肃除了农产品消耗外,其化石能源消耗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图2(b)来看,草地所提供的人均承载力最高,说明整体上西北地区是以畜牧业为主导,但在不同省区又各有不同,如陕西的人均林地承载力比例最大,说明林地资源在陕西省的生态环境供给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并可提供了较多林产品。从图2(c)来看,西北地区整体上能源赤字比例较大,其次为耕地,说明该区域能源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能源,整个生态系统出现生态透支现象,生态可持续性令人堪忧。图2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不同省区的农林牧产业结构现状及水平。

  2.2生态适度人口与生态利用效率根据式(6),2012年西北地区的适度人口计算结果(表2)。由表2可知,2012年西北地区的实际人口为0.98×108人,生态适度人口为0.74×108人,实际人口与生态适度人口的比例为1:0.75,其中,宁夏和陕西两个省份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差距悬殊,导致N/P值过高,生态适度人口过小,这表明西北地区的人口数量已大大高于适度人口数量,超出了土地资源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生态环境将会持续恶化,可持续发展状况堪忧。因此,应该在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还应提高科技水平和生态性生产量以减小生态压力。2012年西北地区生态利用效率为0.65万元/hm2。各省区中,陕西的生态利用效率最高(0.75万元/hm2),即用较小的生态足迹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甘肃的生态利用效率最低(0.53万元/hm2)。由于化石能源足迹在研究成果中所占比例较高,所以在改善能源结构的同时,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扩大林地和草地的种植面积并提高产量,以此来提高生态利用效率。

  IEFM虽然较好地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文中虽利用IEFM对提供水产品的水域进行了计算,但仅分析了水资源的生物生产功能,并未对其社会生产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而水资源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很大,故今后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生态足迹计算,使其更好地反映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2)IEFM是基于6类生产性土地进行生态足迹计算的,然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还消耗了其它土地如用于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的污染吸纳地。在后续研究中也可将这一类土地纳入IEFM的计算,从而使结果能更全面地反映区域生态足迹,以便更科学地对其可持续状况进行评价。(3)文中只对2012年的生态可持续性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未对该区域进行动态研究,而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动态研究才能很好地评价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变化规律并对其未来的可持续性进行预测,在今后研究中应加强IEFM的动态研究及其预测功能。(4)虽然IEFM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量,为数据的收集与计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能源输出地,承担着为全国提供粮食和能源的功能,若忽略其贸易调整,势必会造成该区域生态足迹量的增长。文中的计算结果不仅反映了西北地区现状人口对资源的损耗程度,也能间接折射出西北地区各省在全国抑或全球尺度上对人类生态足迹的贡献,其贡献率的大小,仍值得深入研究。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和落实,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建和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根据国家政策的科学指导,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中应积极转变落后的消费模式、思维模式、增长模式,开展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在新时期背景下,开创蓬勃发展的民族地区的繁荣局面。

  民族地区又叫作少数民族地区,是指由少数民族进行自治的地区。目前我国民族自治的地方共有155个,包括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30个)。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而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时的创新之举就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民族管理的方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民族地区的逐渐出现不适应财政经济相关举措的情况,因此需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经济战略调整,促进民族地区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1]。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学的视角下制定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基于一定的资源环境不断改善当代人的经济福利,还能够保证后代人也能享受到同等福利。也可以说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经济与环境、资源、人口的协调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的可持续承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战略构建是指在发展中进行的政策调控、制度创新。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原有的经济发展策略呈现出不适应的情况,因此需要根据其实际发展态势构建科学合理的战略。主要从战略构建内容包括: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协调国内外、区域间、产业之间的关系;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对不适应的经济发展制度、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做出调整和改革;根据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特征,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制度、资源环境进行改革[2]。

  从土地状况来看,我国民族地区的土地总面积有611.73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重较大,达到63.72%。在民族地区土地面积中,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土地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为122.84万平方公里)、新疆(土地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最小的地区为宁夏地区(土地面积仅有5.18万平方公里)。从资源情况来看,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得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就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地区的资源分布广、总量大,在全国资源总量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中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2.2%,共5648万公顷。水利资源占全国66%,蓄藏量为4.46亿千瓦。而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具有伴生矿多、品位高、分布广泛且集中、品种齐全、储量大等特点,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独有的有利条件。而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中如何转换这些资源优势将成为关注的重点[3]。

  从民族地区的人口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总人口数量达到17507.1万人,民族地区受长期以来实行特殊的人口政策等影响,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普遍较高。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民族地区的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不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从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情况来看,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制订了许多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较大的教育成就。例如举办民族预科、民族班、民族高等学校等;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工程等[4]。

  我国民族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城镇中的分布总人数为427.5万人,在全国城镇专业技术人员分布总数中占据13.34%。专业技术人员分布的行业主要是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5万人)、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以及水利(14.6万人)、制造业(36.8万人)、采掘业(9.3万人)、农林牧渔业(22.3万人)。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中,采用现代化管理和基础设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梯度。民族地区由于工业化发展缓慢,技术中介服务结构的数量不多,造成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相关技术人员也较少,使得民族地区的技术发展处于落后位置,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5]。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从经济总量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经济受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即使民族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也没有摆脱不发达的经济现状。据相关数据显示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为1574亿元人民币左右,生产总值达到21345亿元,占据全国GDP的10.45%。从民族地区的财政汲取能力角度来看,由于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经济状态,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民族地区财政汲取能力较弱的现象。以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内蒙、新疆地区为例,财政收入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不足44%。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形式严峻,经济处于不发达状态,需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6]。

  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情况,从污染总量和资源消耗情况角度来看,民族地区的能源消耗总量、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用水总量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比较低,而“三废”的排放总量则较高。从资源环境指标与单位GDP进行对比的情况来看,形势比较严峻,单位GDP各项指标与全国的倍数相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污染总量与资源消耗的对比情况看,民族地区的用水量、建设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呈现负增长的情况,能源消耗量则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从“三废”的排放量角度来看,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三废”排放量还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情况不容乐观[7]。

  首先实行区域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民族地区之间存在投资经营环境、社会经济特点、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导致地区间投入产出的效果也存在差异。为了提高民族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应当重点开发集中有限的资源,并侧重于对重点产业和开发地区加大政策投入、资源分配。同时保证政策倾斜适度,实现各产业和地区的协调发展。另外民族地区的市场容量有限、集聚规模相对较小,只有实行该战略才有利于区域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适度集中区域产业,防止出现“撒胡椒面”现象。例如新疆地区,在发展中实行天山北坡经济带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了天山南北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和经济交流合作,从而推动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对民族自治地区财政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主要方式有: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国家的税收倾斜政策,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开展对外贸易,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区、特色经济发展较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设立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保证民族地区的税收分配科学合理性,遵循双赢的原则,全面考虑民族地区承担的资源不可再生、移民搬迁费、农业用地的萎缩、环境污染等应承担的资源开发成本,给予相应的税收份额。提高民族地区的财力优势。

  最后,开发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政策,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利用国家风险投资,发展民族地区的创新型行业。如环境友好型企业。借助政策性银行,通过直接贷款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

  首先增加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目前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增长规模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强化民族地区的财政实力,并引导其进行产业转移。其次,培育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民族地区可以在对文化产业、旅游业、清洁工业、生态农业等方面进行开发的时候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园更能凸显其竞争力和特色。在发展文化产业园过程中还要主义规避产业化水平低、定位不准确、规划论证不充分、政府干涉太多等误区,保证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法相关法律规范,确定在开发自然资源中应履行的修复义务、补偿标准、引发的生态损害的责任等。同时还要遵循破坏者负担原则严格制定相关制度;建立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避免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不履行生态补偿义务的行为,减少区域生态发展中赤字的问题,推动民族地区生态发展的供需平衡。其次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民族地区在开发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应加大对开发人力资本的重视,优先解决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有效降低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差距、科技差距、知识差距,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最后实行人力资源生态化发展,目前民族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较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导剩余劳动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劳动力转移,另外加大对剩余劳动力的知识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使其能够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活动中,减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保障民族地区的人们都能够尽快的参与到经济发展活动中,向人力资本型经济方向发展。

  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到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导致商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得人民群众对于存款有了更多的选择。另外,现在人们的借贷需求大幅度的降低,使得商业银行为了吸引人们存款,增加商业银行营业收入,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以及开发相关的新产品。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买球网站下,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其经营状况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和对其先进的科研成果的复制,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超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随着我国与世界先进差距的逐步缩小,其经济增长就会进入常态时期,即其潜在的增长率会不断下滑至不高于世界最先进国家的水平。同志阐述了我国当前经济的新常态,明确表示要从速度、结构和动力这三个方面来改变我国的经济形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时期是理所当然的。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根据我国2015 年1 月20 日中国大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大陆2014 年经济年增长率为7. 4%,这是24 年来的新低。这个数据表明,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运行。第二,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主要体现在需求主体为消费需求,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同时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得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第三,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四,不确定风险显性化。即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一些不确定风险,比如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的风险逐渐被注意到。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信用机构。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到来之前,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来吸引居民,并且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居民的借贷需求大,存款利率低,营业收入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新常态时期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它同样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新常态时期下是如何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3. 1 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等机制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且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向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优化信贷投向、科学利率定价等市场化方式,不断提高绿色信贷服务水平。在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下,因为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变化较大,利率市场的基本完成,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促进了商业银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益。

  要优化融资结构,使其债务融资资本化,社会融资股权化,在这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趋势下,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居民对于借贷需求降低的同时,也降低了负债比率,从而使其负债结构更加完善了。

  商业银行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到来之前,商业银行营业收益高,资产质量总体可控,整体风险抵补能力较为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不会有危机意识,也就不会对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商业银行要提高其收益就不得不完善其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并且不断根据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而进行改革。

  虽然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相对来说,面临经济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力量,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特别实在经营状况方面。

  所谓不良贷款,就是指违约的贷款,即借债人拖延还本付息达三个月之久、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或者是借债人的还款能力明显出现问题,这几种情况下的贷款都称为不良贷款。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在确定还债人不会返还借款时,要从银行利润中进行注销,这也就造成了商业银行盈利的增速下降。另外,在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双面夹击下,人们的借贷需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而且因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造成了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难以维持经营,从而逐渐被市场淘汰,以至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难以完全回收,大大的增加了不良贷款现象的发生。

  由于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居民对于存款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方式,所以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发展就会对商业银行的经济状况产生一定的威胁。而且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所产生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居民的存贷,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不但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还增加了其经营风险。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现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占据了金融市场,这使得原本依靠商业银行借贷的小微型企业转向了新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面对这要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的新常态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带来了挑战和影响。

  5. 解决当前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影响的对策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既要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又要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良好发展,我们要解决当前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所谓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就是管理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谨慎经营,持续稳健的发展策略。虽然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就是盈利,但是在其盈利的同时,还要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也就是说在面对当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不良的情况下,要以守住风险底线,创新转型发展为主线,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中还要包括对不良资产的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以及优化管理、服务和业务流程。在对不良资产的处理方面,对于借贷人要进行全面的调查,以此来降低不良资产的发生率,确保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如何优化管理、服务和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可以与互联网金融等非商业银行机构进行合作,并且更多的研发相关的新产品,加强对业务流程等的管理,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自身的优势,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居民的存贷是当前银行负债最主要的来源,但是经济新常态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与之前相比降低了很多,所以要改善商业银买球网站行的经营状况,就要加强对整体负债来源的多元化,扩大负债来源,重视整体的负债管理。一方面整体负债来源的多元化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加了解市场变化和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市场时机。比如在选择发行金融债券等的时机时,应该是在利率较低的时段发行。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不能只注重在境内发行债券,而应该将重点转向境外,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境外的资产利率相较于境内更低,人民币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都具有较低的走进价格,所以管理者要明确负债来源路径的单一化是商业银行经营不善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依靠借贷来维持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实现整体负债来源的多元化,才能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从而解决当前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不利影响。

  国家的一带一路是使商业银行在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增加发展机遇的政策。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要降低经济新常态对其经营状况的影响,就要紧跟国家政策,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并且商业银行要从大局出发,支持大众创业,民众创新,以此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目前,我国从事大资产管理业务的商业银行在逐渐成为主流力量,而且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如果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工作不够到位,那么传统的商业银行就会跟不上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因为综合性的大银行将占领主导地位。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开展金融领域的创新工作。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提升社会发展的前提就是利用更加高效的方式以及技术。目前发展我国能源事业就需要利用地质勘探技术和地质勘探策略,所以就需要相关部门对该技术和策略提高重视,使得我国的技术类型以及系统能够得到创新和丰富。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技术和系统策略,才能够提升我国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矿油能源的开采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地质勘探技术和地质勘探策略在能源事业发展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地质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探技术中起到先导作用,是通过对地质勘探区域的地质状况进行分析及探测,借此全面掌握区域范围内的地质信息及矿产、石油等能源的赋存规律。地质测绘技术较常运用于工程地质学实践及找矿工作中,在先进的地质测绘技术,如GPS、GIS的辅助下,对相关的探测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从而为地质勘探的设计及实施方案提供详实的信息参考。

  地质勘探技术中的绳索取芯这一技术类型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地质勘探实践当中,这主要是基于绳索取芯技术的显著优势。绳索取芯勘探技术省却了钻杆这一勘探步骤,能够在内套管和绳索等勘探设备的辅助下,将诸如岩石等勘探对象的岩芯加以提取,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强地质勘探的效率,另一方面又凭借其便捷性,极大降低了地质勘探的工作强度。

  地、物、化相结合的地质勘探技术主要是综合运用地球勘探技术、物理勘探技术、电磁勘探技术等形式,达到对地质信息、矿产资源、石油赋存状况的预测、定位及开采[2]。具体地说,地球勘探技术主要以重力勘探这一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对地质勘探区域内的地壳信息及岩体状况进分析,借助于探测岩体的重力大小及演变规律,从而实现对地质勘探对象的地质情况、岩体分布、岩体密度等要素的识别及判定。在进行相应的地质勘探数据整理及分析时,主要是通过采用相关的重力测量设备的方式,对勘探区域的地质状况,岩体信息等进行实时的跟踪,如出现岩层密度大小不一等现象,可以进一步预测及推论岩体各部位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密集情况,进而达到预期的地质勘探及找矿目的。电磁勘探技术作为一种分析及研究地质勘探区域地质构造及资源赋存状况的技术类型,主要原理是通过设置磁场,在相关仪器设备的辅助下,达到对电磁磁场信息的动态追踪,根据地质勘探区域的磁性反应信息,实现地质状况勘探及矿油资源定位开采的目标。现阶段较为常用的电磁勘探技术有井中磁测、地面磁测及海洋磁测等,各类磁测技术的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涉及到地面金属类矿产资源的勘探时,如铜矿、铁矿等,可以通过对地质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单元及岩体分布、断裂、破碎信息来预测相应的矿体;涉及到海洋区域的油气资源勘查,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技术,对海洋部位的地质构造状况进行深度探测,以此获取相应的油气资源赋存信息。

  RS地质勘探技术也成为遥感勘探技术,主要是借助于遥感传感器及遥感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达到对多种资源类型的勘探及地质灾害的防控。RS地质勘探技术具备了效率高、波段性及时相性多、勘探范围广等优势,并在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中,逐步向实时化、智能化及自动化方向演变。在RS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中,其通常与GPS技术进行交叉运用,以实现对地质勘探区域三维坐标的获取。在获取所需的三维坐标后,RS技术通过对勘探区域范围的物质进行光谱及晶体场特征筛选对比,最终对各部位的矿产信息加以判别。

  地质勘查一方面在新时期发展环境中凸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又需要掌握及遵循相应的地质勘查原则及策略,以提高地质勘查及矿产资源勘探的效率和准度[3]。一般而言,地质勘查策略及其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地质勘查作为一项系统全面而又具备极强专业属性的实践活动,需要严格遵守地质勘查及矿产资源勘探的客观规律,通过对地质信息规律及矿产成矿规律加以运用,以更好更快地完成预期的勘查任务及目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地质勘查受制于勘查区域范围的地质状况及自然生态环境,在采用相应的地质勘查技术时,除了要考虑该技术的优劣势外,还应重点分析研究本地质勘查区域的实际情况,如地质条件状况、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水文特征、人口密集程度等,以保障地质勘查能够实现技术与生态的有机协调。其次,根据地质勘查的技术要求及预估风险等级,在做好地质勘查规划的基础上,应适度扩大地质勘查实践参与人员范围,加深企业、社会及专业组织的合作交流,达到共担风险,增进效率的目的。不管是单一的地质勘探还是矿产,石油资源勘测,其都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性,需要在勘探过程中创新管理思路及合作模式,因而,在地质勘查实践中,要制定出详细的地质勘查及矿产勘探,开采方案,明确各部位的勘探职责,进而提高地质勘查的效率和质量。第三,地质勘探技术要注重丰富及创新。地质勘查带有极强的技术性,要确保地质勘查成果的精度和准度,应在结合最新的科研技术及设备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及创新地质勘探技术类型,使地质勘探技术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范畴,然后再针对性地做好地质勘探人才的挖掘机培养工作,达到地质勘探技术、矿产资源探测、地质勘查人才应用的良性循环。

  通过全文的论述,我们能够十分清楚地了解到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地质勘察技术以及地质勘探策略的重视度有所提升,正是由于社会建设水平逐渐提高,能源利用量逐渐增大,因此强化技术和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保证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建设速度。有效保证利用高效科学的技术,使得能源事业发展得到指导。随着信息技术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质勘查及地质勘探技术也实现了同步发展及创新,在进行地质勘查实践时,要在对现阶段常见常用的地质勘探技术加以熟悉掌握的同时,遵循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及地质勘查策略要点,使地质勘查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常态下,国民旅游需求的增长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相吻合,旅游业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旅游发展战略价值的到广泛认可和关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从根本上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激发旅游发展动力,推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秦巴山脉地区历来是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地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该区域将成为影响中国整体发展的重大功能区域。而秦巴山脉所覆盖区域的西宁、西安、郑州、重庆等城市又是“一带一路”规划所提及的重要节点城市。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与全域旅游强劲势头下秦巴山脉地区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秦巴山脉河南片区能否把握该机遇为中原崛起贡献力量,将取决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战略的制定。

  秦巴山脉地处我国地理中心区域,共覆盖了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的20多个区市地区,该区生态价值突出,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确定为生态功能区保育区。而河南片区是秦巴山脉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成分,涵盖河南洛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和南阳市四个省辖市属的17个县(区、市),包括:洛阳的栾川县、嵩县、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平顶山的鲁山县、叶县,三门峡的陕州区、卢氏县、灵宝县,南阳的卧龙、南召县、镇平县、方城县、内乡县、淅川县和西峡县等。

  从社会概况来看:秦巴山脉河南片区所覆盖的4个直辖市属17个县(区、市)总人口为1100万,占秦巴山脉地区总人口的19%,占河南总人口的11%。该区域面积近40000km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4%。秦巴山脉河南片区是典型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89万、贫困村1270个,占河南省贫困人口的16%。该区域城镇化率较低,秦巴山脉河南片区4个省辖市内的城镇化率均低于河南省约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约20个百分点。秦巴山脉河南片区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艰巨。

  从经济概况来看:首先就产业结构而言,秦巴山脉河南片区17个县(区、市)的三次产业已经初步完善,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68.58亿元、1512.65亿元、1014.32亿元,分别占全省增加值的11.3%、8.5%、8.0%。就秦巴山脉河南片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情况而言,以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三次产业比重不尽合理,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拉动为主。17个县的GDP超过全国的仅有4个,其中以灵宝市为最高,超过全省的有6个,即该片区70%以上的县(区、市)人均生产总值都低于全省平均值。2015年各县(区、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及GDP如表所示。

  从生态环境状况来看:秦巴山脉河南片区“强生态环境”特征突出,该区域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到51%,占整个秦巴山脉地区的10%,区域内有部级森林公园10个,部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

  从旅游发展状况来看:秦巴山脉河南片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资源品味极高,以历史文化价值尤为突出,有遗址遗迹类资源543处(如南阳西峡恐龙遗迹园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处(医圣张仲景祭祀等)。该区域文化底蕴深厚,融汇了以郑州为代表的中原黄河文化,以武汉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以西安市为代表的西北秦文化以及以商洛、汉中、安康为代表的巴蜀文化,四大文化在此处融汇贯通、交相辉映。

  秦巴山脉河南片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17个县(区、市)共7230个单体资源,涵盖了8个主类,其中部分旅游资源级别较高(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处、省级88处),以平顶山鲁山县旅游资源数量最为众多,且以自然旅游资源居多,单体种类中以地文资源尤多。

  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是指,由经济发展状态(Di1)、社会发展状态(Di2)和生态发展状态(Di3)构成的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Di)在标识区域(Ri)内大体趋于相等。即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可能由于社会或生态环境良好,而并不比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社会和生态环境不佳的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低。

  实现区域空间均衡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区域内各影响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在空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根据这一模型形成的不同主题功能区可以实现各主体功能区的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各要素的适时转换,从而实现区域各空间综合发展状态的均衡和谐。

  设区域Ri和区域Rj的人口总量为Pi和Pj,则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就是:

  其中,Di、Dj、Pi、Pj分别表示区域i和区域j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和当地人口总量;m=1,2,3...;Di1和Dj1是经济发展效益;Di2或Dj2是社会发展效益;Di3或Dj3是生态环境效益,该模型追求区域i和区域j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当。

  全域旅游的理念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也是在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情况下,旨在促进区域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缓解资源环境矛盾,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因此,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空间均衡模型进行改良,加入旅游要素,以期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打破各县区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小而全”的发展所带来的恶性竞争和无序开发,为秦巴山脉河南片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得到新的区域空间均衡模型,即:

  区域空间均衡模型的提出是为了能够通过区域间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合理分配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标,与全域旅游“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的“八全”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全域旅游理念引领下,划分不同主体功能区,依据区域空间均衡模型,结合秦巴山脉河南片区的实际地理区位,实现该区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

  秦巴山脉河南片区的17个县(区、市)的平均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为0.035,低于该值的县(区、市)为洛宁县、宜阳县、嵩县、汝阳县、鲁山、叶县、卧龙区、镇平县、方城县、淅川县。从行政区划与地理区位上来看,该10个县全部位于秦巴山脉河南片区的东半部分。从各指标情况来看,这10个县(区、市)均属于人口较多,经济发展状态相对落后的区域。高于平均综合发展状态人均水平值的县(区、市)有7个,为栾川、陕州区、灵宝市、卢氏县、南召县、内乡及西峡县。

  从主体功能区定位来看,洛宁县、宜阳县、汝阳县、卧龙区、镇平县、方城县、淅川县以及平顶山的鲁山、叶县属于重点开发区,应积极推进该区域的工业化进程,适度集中人口、产业,形成产业聚集态势;充分挖掘区内生态与旅游资源优势,深度挖掘资源特色与文化品位,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践行全域旅游理念,该区域一直以来是重要的农业区域,应采取旅游+农业的模式,形成产业全域,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形成服务全域,创新旅游活动,形成天天有民俗、月月有节庆的时间全域;另外,该区域人口较多,应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加强教育体制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培养知识型人才。

  伏牛山主脉所经过的栾川,嵩县以及西峡、南召地区是拥有着最高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潜力的地区,该区域从生态涵养角度来看,是重要的生态调节地区,因此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该区域的发展战略是基于优越的生态条件及特色地域文化,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适度发展文化旅游及水经济产业,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保障该地区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灵宝、陕州区、卢氏县以及内乡县以应为优化开发区。该区域经济势能良好,环境承载力较高,经济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陇海铁路南缘(洛阳-三门峡-豫陕界段)。该区域的发展战略是充分发挥良好的经济和区位优势,摆脱以往单纯以第二产业拉动的路径依赖,实现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充分利用现代产业技术与现代网络技术融合发展模式(互联网+),以旅游+的思维融合一、二、三产业,优化该区域产业结构,抓住国家规划倾斜机遇,促进该区域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创新性的以全域旅游的视角改良了区域空间均衡模型,考虑到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涵养作用突出,在原来的区域空间模型基础上加入了旅游因素,由于旅游业素来有“无烟产业”之称,旅游因素的加入使得秦巴山脉河南片区的发展战略能够更加符合绿色循环发展理念。通过对秦巴山脉河南片区17个县(区、市)社会、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状况的分别测算,得出各个区域的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辅以主体功能区划的方式抓住各区域的核心使命,结合各区域实际的地理区位属性,以生B保护、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指引,将17个县(区、市)分别归类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等,从而制定符合各个区域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

  文章的局限之处在于在选取社会、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时由于县(区、市)数据资料的不齐全,指标因子相对单一,若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数据资源,则可得出更具有科学性的结论。

  [1]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关于呈报协同推进秦巴山区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建议的报告[R].北京:中国工程院,2016.

  [2]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会议资料[Z].洛阳,2016.

  [3]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政策资料汇编[Z].郑州: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2015.

  [4]邓文英,邓玲.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研究――基于空间均衡模型[J].经济问题探索,2015,(10):68-72.

  [5]常海鹏.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刍议[J].经济视野,2016,(8):252-253.

  [6]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131(3):130-135.

  [7]李振京,冯冰,郭冠男.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实践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07,(7):18-2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民营企买球网站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民营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在陕西省渭南市,民营企业同样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在渭南某县,几年前民营企业发展旺盛时曾有注册企业1000多家,如今依然存在的却只有200多家,而其中能够盈利的则不到10%。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挫折呢?

  经过实地走访调查、收集资料、了解情况之后可以发现: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局面,这其中有观念方面的问题,如企业管理者经营观念保守、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意识不到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实力的变化;有产品方面的问题,如产品技术含量低、行业进入门槛低、缺少专有技术产品;有融资方面的问题,如受到了贷款政策限制、信用制度不健全;有政策方面的问题,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财产保护方面的政策还不是完全有利;还有其他如企业文化建设不够、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但根据我们在几家比较成功的民营企业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对比那些经营不善、难以为继的企业,可以看出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人才状况。

  民营企业由于其发展的起点和发展历程的特殊性,用人机制一直存在问题,大部分企业只有人事管理而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有招聘活动而没有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缺乏系统、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我们所调查的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各不相同,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但其中的几家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人才的作用非常重视。

  如A公司,最早是村办企业,仅有场地和一些小型加工设备,1986年从西安招聘了一名工程师,开发出了多项专利产品后,公司才有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年缴税超百万元,职工人数也扩大了10倍。后来又从国有企业招聘了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走上了正轨,企业发展蒸蒸日上。该公司对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非常重视,对骨干人员发放奖金、赠送股份,并进行感情投资,职工对企业也非常忠诚。

  B企业也是地处偏僻地域的民营企业,起点也很低,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但由于企业经营者重视人才的作用,引进了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并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出了国际市场紧缺的高科技含量产品,其生产能力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C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了涉足多个行业的企业集团,C企业能取得这么好的经营业绩,则与该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密切相关。C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带头重视培训和学习,全体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很高,公司也非常舍得在员工培训上花功夫,仅董事长一人历年来用在学习培训上的支出就达200多万元。

  D企业原来经营状况非常好,现在则面临着一些困难,关键是由于企业所处位置偏僻,又没有非常优厚的待遇,难以吸引到高质量的人才,从而也就无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由于产品单一,竞争激烈,单位产品的赢利已经越来越少,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渐失去,企业已经难以重现往日的辉煌。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由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的。管理可以简单理解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资源是指能给人们带来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客观存在物。一般地说,世界上有四大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却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对于产品、资金、企业文化等资源的各项管理活动,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要通过人来运用,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效果要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而在渭南地区,由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偏低,教育投资偏少,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这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了制约。

  渭南地区人力资源状况不够乐观的原因是:1.缺少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人才。由于受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数量有限;2.待遇低,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在当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及当地居民的收入费水平下,企业不愿给优秀人才支付特别让人羡慕的薪水。3.不容易留住人才,人才易流失。优秀人才是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对于他们来说,会有许多外地的企业提供更高的待遇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4.企业在培训开发方面投入不足,不重视人才的持续培养。许多企业只注重从外部引进人才,却往往忽视了现有人员的巨大发展潜力,对现有人员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培养工作,错过了许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会。

  只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引进工作,民营企业的发展才能获得较好的条件。但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拥有的资金也是有限的,需要使用资金的开支项目也是非常多的,改善人才状况也并不是就要一味地提高员工的薪水,无限度地引进最优秀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才是最好的,企业有限的资金应该花在边际效益最高的方面,优厚的待遇也应该是落实在对企业最有价值的人身上。

  当前渭南地区的民营企业,比起国内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来,资金显得还不是特别充裕。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渭南地区民营企业的人才状况:

  1.对本企业的人才拥有状况进行调查,细致了解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发展潜力;对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了解清楚企业最需要重视什么样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制定从内部培养人才和从外部引进人才的计划。

  2.对特别突出的优秀人才在物质待遇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尽量给予他们较高的薪水,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020-88888888
网站地图